希腊的文化与技术进步对世界历史曾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希腊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希腊也有着众多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院校,因此在这里留学的国际学生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去希腊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一起看我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吧。欢迎参考阅读!
希腊留学优势1、私立学校全英文授课
许多欧美大学在希腊开设了分校,大多属于私立性质,按照美国、英国等国的教育模式,采用英语授课,就读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成绩、资金达到要求,还有机会到美、英等国的母校就读。据了解,去希腊留学的中国学生目前大多数就读此类学校。希腊本土高校中,也设置了英语授课班。
2、教育成本相对较低
希腊的消费水平在全欧洲可说是最低的,仅相当于美英等国家的一半。根据学校以及所学课程的不同,大学费用每年平均在3600-6000欧元,学校住宿费每年约2900欧元;私立学校,每年学费在7000-12000欧元左右。此外,留学希腊的留学担保金要求仅1.5万欧元,存款也没有时间限制。
3、大学承认中国五大学历
希腊的大学入学门槛不高,承认国内的成人、自考、电大、函授、夜大的学历。中国学生如果攻读相同或相关专业,国内获得的部分学分可以转过去,缩短了留学时间。目前申请攻读本科不需要有雅思或托福成绩。
4、签证政策宽松
希腊是申根协议的签署国,留学签证每年更新一次,且可以申请延期一半时间,即如果是4年的学习签证可以延期2年,如果需要学语言还可以延长1年,一共可以有7年的有效期。此外,学生“落地”后就可以打工。
希腊留学申请条件1、学历
想要去希腊读本科课程的学生要在国内读完了高中的课程或者是迎接高中毕业或者是国内的本科在读生,年龄要小于22岁。如果学生是大专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大专以及大学在读生想要在希腊读本科课程,年龄是不能小于26岁。如果是想读HND或者是IEK的话,就要从国内的高中毕业或者是迎接高中毕业也可以是在读生都可以,只要年龄是小于22岁的。对于年龄偏大的想要在希腊读本科的,如果你有很丰富的工作经历希腊的学校也是会考虑你的。
2、英语
如果学生没有一点英语的基础的话,要先在希腊学习不同等级的英语课程。希腊对想要申请本科课程的学生英语要求一般是IELTS的分数要拿到6.0分,TOEFL的话,如果是学士学位TOEFL的分数要拿到500-550分,如果是读HND或者是IEK的话TOEFL的分数要拿到480分。没有这两项英语的考试分数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参加英语的入学考试,只要合格了就可以进入专业的学习。
3、资金
在希腊读本科的费用是要比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费用要低得多的,在希腊读一年本科课程话的费用只是英国和法国的费用的一半,在希腊读本科课程的费用还是要看读的是什么学校以及专业,费用平均是在6000欧元一年上下,在校住宿的费用是3000欧元一年上下,在希腊读本科课程一年花的生活费是3000欧元一年上下。
4、其他
到希腊去读书学生必须是身体健康良好,没有什么重大的疾病。学生的品行也要良好,没有犯过罪。不管你是高中的毕业生还是大专毕业或者是在读生还是本科在读生,你都需要给希腊的学校提供成绩,这也是考量你能不能在希腊学校读本科的重要因素。学生要提供给学校还有学历证明、2封推荐信、个人陈述、你的资金证明、还有各种其他的申请材料。
希腊留学院校推荐克里特大学
克里特大学(UoC)是一所年轻的公共教育机构,坐落在一个古老和现代地中海文化丰富的地区。克里特大学成立于1973年,1977-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目前大约有14000名学生在克里特大学学习,他们来自哲学学院、教育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和医学院,这些课程由一个外向型的致力于卓越的研究和教学的学术人员教授。研究活动得益于与研究和技术基金会——Hellas (FORTH)、海洋生物学、生物技术和水产养殖研究所(IMBCC)以及大学总医院的密切合作,并反映在与世界各地机构的合作中。
雅典大学 (全称:雅典国立卡波季斯特里安大学)
创建于1837年的雅典大学是希腊、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第一所大学。是希腊最大的州立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
雅典大学是一个自治的公法法律实体,所有重大政策问题都由国家教育和宗教部决定。在保留学术自主权的同时,它充分尊重宪法保障的人人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这是可能的,因为雅典大学是由国家资助的。所有基金均投资于教育、研究和文化计划的管理和运作,以及学生和教职员服务和助学金。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
亚里士多德大学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命名,是希腊最大的大学,坐落在塞萨洛尼基古城,距离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斯塔吉拉仅55公里。
亚里士多德大学成立于1925年,特别注重人文学科。它的第一个系是一个哲学系,于1926年成立,随后在1927年又成立了一个数学和科学系。
在过去的几年里,学科的数量不断增长,现在的大学由12个独立的学院组成,提供了一个庞大和多样化的学术组合。
雅典国立科技大学
雅典国立科技大学是希腊排名最高的机构,在2018年排第401-410位。该校建立于1837年,雅典国立科技大学(NTUA)是希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今天有大约23900名学生,大多数学习5年课程的学生都能获得一个相当于工程或科学硕士的毕业证书。它的9所学术学院包含一系列的工程学科,以及建筑和应用数学及物理。上课是用的希腊语,但是参加的是 Erasmus交换项目部分的学生是用英语完成的科目学习。NTUA有7个校区,所有校区都在充满活力的和历史著名的希腊首都,雅典。
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
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是希腊最大的大学,也是欧洲东南地区最大的大学之一。它的主校区位于塞萨洛尼基的中心,希腊第二大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受来到这个国家的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建立于1925年,这个机构以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命名,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靠近这座城市,也会被叫做亚里士多德大学,塞萨洛尼基大学或是AUTH。它开设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涵盖广泛的学科,并且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用希腊语教授的。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排在世界第501-550名。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 版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章一
1. 本章内容在讨论最好的政体前,先论定人类最崇高的生活的性质,这包括两点:人类在一切情况下公认为最乐愿的某些生活方式;考察公共社会团体所乐愿的生活是否就像同于各个私人所乐愿的生活方式。
2. “三善”及其关系人能够获得优良生活,有三个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只有具有勇气、节制、正义、明哲四种品德,才能成为快乐的人。
但,人们对于上述三善孰轻孰重,各自比重存在争议。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之善最为重要,而其他两个善(外物诸善和躯体诸善)都是为了成就灵魂的善德。
理由是:(1)过多的外物无补于人生;品德和思想更能使人幸福;
? ? ? ? ? ? ? ? (2)外物诸善,有如实用工具,超过了一定的量,就会变得无益。
? ? ? ? ? ? ? ? (3)灵魂在本质上比财产和躯体更为珍贵,因此,最高尚的灵魂也比最富饶的财产和最健壮的躯体更为珍贵。
3. 原则一既然灵魂之善最为重要,那么个人所得幸福的分量,应该像等于他的善德和明哲以及他所作善行和所显示智慧的分量。(神即使如此,神之所以至乐而全福,因为神不凭借外物,而是凭借其本性中的诸善。)(幸福与幸运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凭借正义、节制等灵魂诸善,后者往往处于偶然的机会获得灵魂之外的财富或健康。)
4. 原则二由于社会团体幸福的由来类似个人幸福的由来,因此,凡能获得幸福的城邦,一定是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城邦获得幸福的原则与个人获得幸福的原则类似
5. 结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城邦而言,最优良的生活=灵魂诸善+外物诸善+躯体诸善
亚氏认为灵魂诸善对于获得幸福最为重要,但是也不能没有外物诸善和躯体诸善。
章二
1. 问题: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是相同还是不同?
回答:前文已经说明城邦的道德同于个人的道德,而且城邦和个人都因善德而获得幸福,因此二者相同。且大家也都认为二者相同。
2. 进一步的问题:既然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相同,那么:
(1)个人是应该一起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还是像侨居者一样对政治持观望态度?
(2)城邦的政治活动,可以假定希望全体公民参加,也可以假定只需大部分公民参加,在这些不同的假定之下,城邦应该以哪一种政体为最好的政体?
卷七和卷八专注于讨论第二个问题。
3. 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结论:
(1)共识:最优良的政体是一个能使每个人,无论是专注沉思还是重于实践的人,都能过着幸福生活的政治组织。
(2)分歧:但对于“什么是以善德为本的生活”,大家存在分歧——参与实践or独行沉思?
(3)分析:过去与现在,一切以笃行善德的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无论是个人还是城邦,都要面临二选一的选择——对个人来说,为内修与实践的选择;对城邦来说,为内治与扩张的选择。此处考察城邦的选择,章三考察个人的选择
? ? ? ? 观点一:任何邦国都应该安于内治,不以自己的权力干涉邻邦,厌恶专职统治。
? ? ? ? 观点二:实践的实务和邦国的政治是人生的本分,诸善德(四德)是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之中,因此,人如果独居寡行,就无法实践其善性,无法获得幸福。更极端的观点认为:专制与独裁的统治才是造福于民的政体,以奴役邻邦为自己的宗旨,制度和法律都要符合扩张的目的。
(4)现实中:大多数城邦、大多数法律都在追求霸业和强权。
? ? ? ? (i)亚氏认为:但在一个清明的政治家看来,这是不符合正义的。“掌握了权力就不顾正义,这种不问是非的强迫统治是非法的。”
? ? ? ? (ii)亚氏的正义对象:不能仅在自己人之间讲究正义,在自己人之外就不谈正义。除了那些天性上需要受人统治的人(自然奴隶),不能将专制的权力进行任意扩张。
(5)对于观点二的结论:因此,如果认为武功是一种善德,它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人类超乎一切的主要目的。
(6)对于城邦选择的结论:以大家共同的优良为坚定目标,在制定法律时可以因地制宜,例如一个城邦若是与多个邻国接壤,则可以安排适当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挑衅,(而非以不义地攻占别国为目标)。
章三
1. 个人幸福生活的选择问题:
(1)观点一:独立避世。
对的地方:一个独立的自由人生活生活作若干奴隶的主人。
错的地方:把一切权威等同于奴隶主的权威;把无为看得过高,认为无为胜于有为。
(2)观点二:参与政治。
错的地方:为了能有更大的实践空间,追求更大的权力,将权威视为一切善行中最高的事物。这样的话,暴徒的行径也可以正当化了。因而错误。
2. 亚氏的观点:以“有为”为最优良的生活。但同时认为,“有为”的生活,并不完全像有些人所设想的,必须牵涉到人间相互的关系。因为“有为”包括内修,即思想,而思想作为人行为的先导,也是一种活动;并且仅限于自身,为思想而思想,是更高级的思想活动。因此,在人们专心内修,完全不干预他人时,也是有为的生活实践。所以,沽出而资源与世隔绝的城邦也未必无所作为。
3. 因此,无论个人选择内修还是实践,对他个人来说最优良的生活方式,对全邦所有的人民而言也一定是最优良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都在邦内各个部分尽力活动,尽力参与实践。我:所以在亚氏看来,最好的政体应该是鼓励全体公民参与,无论是以内修沉思还是参与政治的方式,即使喜欢安静避世的人也不会感到厌烦。
前三章讨论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认为二者相同,且都通过实践达致幸福,无论是沉思还是参与政治的方式。
章四开始讨论理想城邦的其余事项。
------------------------------------------
章四
理想城邦的条件——公民群众和土地
1. 城邦所必须的条件首先是公民和土地,二者都涉及量与质的问题。
2. 人口的数量问题
(1)城邦的伟大与否,并非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其能力。
(2)如果以人口的数量判断国势,应该只将组成城邦的主要部分纳入计算。
(3)对人口的合理限制凡事政治修明的城邦都会人口有所限制,因为:
? ? ? ? ? (i)人过多,则无法使人人都遵守法律而维持良好的秩序。
? ? ? ? ? (ii)过小或过大的事物都可能性能不良,例如城邦过小,无法维持自给自足;城邦过大,无法形成真正的立宪政体,没有办法有效统率和治理。
? ? ? ? ? (iii)解决解纷并按照个人的功能分配行政公职,要求人们相互之间熟悉品性。
(4)结论:城邦人口的适当限度:自给自足,相互认识。
章五
1. 土地的数量问题:只要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有节制,居民能够有闲暇即可。
2. 土地的坐落位置建议:易守难攻;中心城市的位置,应该有海陆方面的通道;城市既是军事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章六
1. 海上交通的问题
临海的缺点:外邦礼俗容易扰乱本邦礼俗(柏拉图);
临海的优点:(i)国防有利;(ii)流通物资。
好的设计:城市和港口相互分离,中间建立围墙隔开——既能获得港埠的的便利,又能防止附带的不良影响。
2. 海军的优势自卫,国际关系——能够周旋于各国之间,成为领袖。但海军的组成是,水兵从自由公民中征召,桡(rao2)手从公民团体之外征集。
章七
1. 公民的品质
(1)亚氏的民族性:欧罗巴人精神充足,热忱,但理解能力不行;亚细亚人反之。只有希腊人地处二者之间,兼具二者之长。
因此,对于既具有理智又富有精神的人民,不难引导他们达成善业。
(2)diss柏拉图。柏拉图——相识者有爱,不识者暴戾。亚氏——无论是否相识,都不应该暴戾对待。
章八
1. 部分不等于条件
某些事物是全体成员相通且相同,如幸福和优良生活。数量上可以不等,如粮食、财产和土地等。而某些事物是手段和目的关系,虽然相关但并不互通,例如财产,财产是手段而非目的,不是城邦的部分,而只是条件。
2. 城邦赖以存在的诸职能和部分:
(1)粮食供应——农民;
(2)工艺——工匠;
(3)武备——武装部队;
(4)财产——有产阶级;
(5)祭祀——祭司;
(6)议事与听讼——议事听讼团体。
章九
1. 问题:城邦的业务应该所有人都担任还是部分人担任,或是部分业务全体人担任,部分由部分人担任?
回答:不同的政体下有不同的安排:
平民政体——所有人参加一切业务;
寡头政体——部分人垄断城邦业务;
最优良的城邦:城邦诸分子是绝对正义的人,所以公民团体不包括工匠、商贩,以及忙于农务的农民。
2. 问题:武装部队和议事团体由个别的人分任还是由相同的人兼任?
回答:武装需要青年的体力;议事需要成熟的智慧,所以武装托付给青壮年,议事托付给老人。(各个公民在青壮时为士兵,五十岁后参与议事和听讼。)
3. 掌握上述权力的人也应该是有财产的人,只有他们才是公民。
4. 上述六种业务(见章八)分工不同,有的是终身任一职,有的人因年龄增长而转任其他职司。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
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中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科学,作为其分支的景观学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主要侧重于地理综合体空间水平方向的规律与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功能上去研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内部的规律,而这正是地理学所面临的困难之所在。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st Haec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才被公认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奥德姆,1981)。从一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按其发展历程,可把生态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生态学的萌芽期大约由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描述为主,以朴素的整体观为其特点,如亚里士多德对动物栖息地的描述与按主要栖息地对动物类群的划分;Empedocles 对植物营养与环境关系的关注等等。从公元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可以说是生态学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奠定了生态学许多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Boyle(1627-1691) 的低压对动物效应的研究,Bufon(1707-1788)对积温与昆虫发育的研究;Humboldt(1769-1859) 结合气候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对物种分布规律的描述;Malthus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Liebig营养最小定律(1840)、Clements的顶极群落概念、Tansley的生态系统理论、Gause的竞争排斥假说以及J.Grinell、C.Elton、G.E.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Lindeman(1942年)的十分之一定律等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生态学建立、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可称之为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生态学不断地吸收相关学科,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渐向精确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阶段生态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观的发展,二是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三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四是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目前,生态学的发展正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中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
需要说明的是,景观学与生态学是各自独立地平行发展的。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及其以下的群落、种群等水平,侧重于系统功能上的探讨。但在处理生态系统以上尺度的问题时,又显得乏力,因而迫切需要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营养。正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需求的互补性,才促使了这二门学科的结合,正是这一结合才诞生了今日的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从一开始,Troll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Troll,1983)。后来,Troll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C.Troll,1984)。在提出概念的同时,特罗尔亦认为,景观生态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Troll,1983)。随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景观生态学研究处于停顿状态。二战以后,由于全球性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才使得生态学一词开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也大大促进了生态学的普及工作。同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与利用,从而出现了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热潮。在这一时期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中欧成为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而德国、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德国在这时建立了多个以景观生态学为任务或是采用景观生态学观点、方法进行各项研究的机构。1968年又举行了德国的“第一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在德国的一些主要大学设立了景观生态学及有关领域的专门讲座。这些工作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一时期,景观生态学在荷兰亦发展很快。I.
S.Zonneveld利用航片、卫片解译方法,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C.G.Leeuwen等人发展了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生态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亦很有自己的特点。该国较早地成立了自己的景观生态协会,在捷克科学院内,亦设立有景观生态学研究所,而且Ruzicka倡导的“景观生态规划”(LANDEP)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方法体系,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国土规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昌笃等,1991)。
进入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性的研究热潮。影响这一热潮的主要事件有二个,一个是1981年在荷兰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另一个是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使广大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员从此有了一个组织,使得其国际性交流成为可能。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们的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该书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而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大大扩展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特别是R.T.T.forman和M.Godron于1986年出版了作为教科书的《景观生态学》一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7出版了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使得景观生态学研究人员从此有了独立发表自己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进入9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方面研究的全球普及化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术专著数量空前。据肖笃宁的统计,从1990年到1996年的短短7年内,景观生态学外文专著即达12本之多(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通讯,1996,1)。其中影响较大的有M. G. Turner和R.H.Gardner 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1990)和R.T.T.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1995)以及I.S.Zonneveld的《土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的进一步定量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一书中,一方面更系统、全面、详尽地总结了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还就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景观生态应用研究进行了阐述,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景观尺度讨论了创造可持续环境等具有前沿性的问题。就以上所述的北美学派和欧洲学派而言,尽管他们都是在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昌笃,1991)。
现在,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以及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景观生态学正在各行各业的宏观研究领域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接受和普及。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
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研究岛屿物种组成、数量及其他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达尔文考察海岛生物时,就指出海岛物种稀少,成分特殊,变异很大,特化和进化突出。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注意岛屿面积与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提出了岛屿面积是决定物种数量的最主要因子的论点。1962年,Preston最早提出岛屿理论的数学模型。后来又有不少学者修改和完善了这个模型,并和最小面积概念(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繁殖最小面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方法。
所谓景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镶嵌结构。生态系统学也承认系统结构的镶嵌性,但因强调系统统一性而忽视了镶嵌结构的异质性。景观生态学是在强调异质性的基础上表述、解释和应用镶嵌性的。事实上,景观镶嵌结构概念主要来自孤立岛农业区位论和岛屿生物地理研究。但对景观镶嵌结构表述更实在、更直观、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现代化学分支学科中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关系密切的有环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景观地球化学和化学生态学等。
B.E.维尔纳茨基创始的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平衡、变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等宏观系统整体化学运动规律。以后派生出水文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波雷诺夫进而提出景观地球化学、科瓦尔斯基更进一步提出地球化学生态学,这就为景观生态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景观生态化学理应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在以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景观生态学研究实践,景观生态化学日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 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因此区位论乃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选择理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现代区位论还在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的两个重要微观方向。生态区位论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更好地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重点研究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而区位生态学则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行为、最佳生态效益的经济地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划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看,所谓生态区位,就是景观组分、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生活要求的最佳生态利用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按生态规律和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用、适地适产、适地适生、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资源、交通、产业、技术、人口、管理、资金、市场、效益等生态经济要素的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与综合,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配置、环境整治和生活安排。因此,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