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公司的物流管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加速,与之而来的使全球电脑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块市场中,戴尔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益,不断增加市场份额。1999年,戴尔公司在美国计算机制造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6%,名列全美第一;进入2002年,戴尔公司的年税后收入己经高达382亿美元,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上,戴尔的占有率已经上升到了15.2%,成为该行业世界第二大公司。与其他计算机厂商不同,戴尔公司并不生产任何计算机配件,只从事个性化的整机组装。然而它却战胜了IBM、康柏、惠普等众多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
论及戴尔的成功之道,大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归结为“直销模式”。 事实上,戴尔的成功源于其效率超乎寻常的物流管理——就是建立起了一条高速、有效的供应链。“我们只保存可供5天生产的存货,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则保存30天、45天,甚至90天的存货。这就是区别。” 该公司分管物流配送的副总裁迪克·亨特一语道破天机
分析戴尔直销模式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戴尔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另一方面,戴尔也通过网络,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连接,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地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和时间,从而大大降低库存,这就是戴尔所称的“以信息代替存货”,这样,戴尔也和供应商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企业,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机动灵活、成本低廉的配送系统
戴尔的直销模式,使之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它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可以一次性准确快速地获取了定单信息,由于是在网上支付,所以还解决了现金流问题。二是降低了成本;因为没有了中间商,公司将服务外包又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这样,供应商、戴尔和服务商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
因为每一件产品都已经是“名花有主”,所以戴尔全球的生产都是区域式生产线,而非链条式的。它每一个工作区的链条跑过来并不是直接穿过去,而是转个弯到这个区域来,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件,有不同规格的,每一个机器上面就是一种要求规格,跟其他及其的要求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每一个批量就是一台,它可能跟前一台或后一台都不一样。这就是戴尔供应链在生产上的最大特色。
(二)供应链系统的动态供需平衡
戴尔在供应链上最关键的特点在于戴尔在这个模型中通过一定的流程来和供应商之间进行不断的数据调整。这样就维持了供应链的动态供需平衡。
戴尔公司之所以能围绕直销实现生产,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组织严密的供应商网络,并且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严格遴选,控制风险。戴尔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主要是看供应商能否源源不断地提供没有瑕疵的产品,这其中包括了产品生产的过程。要想成为戴尔的供应商,企业必须证明其在成本、技术、服务和持续供应能力等四个方面具有综合的优势,特别是供应能力必须长期稳定。由于戴尔与供应商之间没有中间商的阻隔,所有来自于客户的最新信息都被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以便后者据此调整供应策略。与此同时,戴尔致力于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一些流程和管理工具的开发上,充分考虑了与供应商的配合。
戴尔公司95%的物料来自这个供应网络,其中75%来自30家最大的供应商,另外20%来自规模略小的20家供应商。戴尔公司几乎每天都要与这50家主要供应商分别交互一次或多次。在生产运营中,如果生产线上某一部件由于需求量突然增大导致原料不足,主管人员就会立刻联系供应商,确认对方是否可能增加下一次发货的数量。如果问题涉及硬盘之类的通用部件,主管人员就会立即与后备供应商协商。所有这些操作都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一旦所有供应渠道也还依然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就与销售和营销人员进行磋商,反向影响市场。这些手段包括:对于某种需求正旺的物件,他们可以延长交货时间;或者反向地实施某种促销活动:比如如果短缺索尼牌17英寸显示器,就降价提供19英寸显示器。这样,大量需求会发生相应变动。
在库存管理上,戴尔以物料的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而让人称道,其平均物料库存只有约5天。在IT业界,与戴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也有10天以上的库存,业内的其他企业平均库存更是达到了50天左右。由于IT业的特点,材料成本每周都会有贬值,因此库存天数对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仅低库存一项就使戴尔的产品比许多竞争对手拥有了8%左右的价格优势。当然,戴尔的库存管理并不仅仅着眼于“低”,通过双向管理其供应链,通盘考虑用户的需求与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二者的配合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永久性库存平衡”,这才是戴尔库存管理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为戴尔“物料的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惊讶时,应该看到:事实上戴尔没有仓库,而是供应商在它周围有仓库。戴尔的工厂外边有很多配套厂家。戴尔在网上或电话里接到定单,收了钱之后会告诉你要多长时间货可以到。在这段时间里它就有时间去对订单进行整合,对既有的原材料进行分拣,需要什么原材料就下订单给供应商,下单之后,货到了生产线上才进行产权交易,之前的库存都是供应商的。这也说明戴尔把库存的压力转移给了供应商。这是加入戴尔供应链的代价,因为戴尔需要货物的量很大,加入戴尔的供应链就意味着拥有不断增长的市场和随之而来的利润。
(三)电子化贯串整个供应链流程
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是戴尔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戴尔电子化的供应链系统为处于链条两端的用户和供应商分别提供了网上交易的虚拟平台。戴尔有90%以上的采购程序通过互联网完成。有了与供货商的紧密沟通渠道,工厂只需要保持2小时的库存即可应付生产。除此之外,戴尔还推出一个名为valuechain.dell的企业内联网,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共享包括产品质量和库存清单在内的一整套信息。供货商可以在上面看到专属其公司的材料报告,随时掌握材料品质、绩效评估、成本预算以及制造流程变更等信息。不仅如此,“电子化”还贯穿了从供应商管理、产品开发、物料采购一直到生产、销售乃至客户关系管理的全过程。戴尔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化物流后取得的物流效果是:1998年成品库存为零;零部件仅有2.5亿美元的库存量;年库存周转次数为50次;库存期平均为5天;增长速度4倍于市场成长速度:增长速度两倍于竞争对手。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优势
引导语:要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解决信息共享、信息传输、信息标准和信息成本等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优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信息可以广泛地成为调控和决策的依据。因此,信息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并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物流在未来如果有所突破,则必须实现信息化的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优化服务。物流企业靠服务取胜,通过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比如中国邮政和UPS、FedEx在我国所从事的包裹速递业务,他们在硬件配置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但UPS、FedEx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的是更优秀的标准化的完整服务:首先,客户在运送包裹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送货方式,UPS使用的是一套直观软件,其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出不同的运送路线、货物到达不同地段的时间以及相应的送货费用等;其次,UPS能够做货物跟踪,如果送件人需要可以查看到包裹运送过程中的全部状态;另外,对大客户来讲,UPS还能够提供在线工具,随时提醒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所需要的费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相比之下,中国邮政提供的服务是非标准化的,假如从北京运送一个包裹到重庆,邮局可能会说一个星期之内能够到达,可具体哪天到达就不能确定了。
提高效率。法国的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到10%,汽车制造业和部分专业物流企业通过物流信息化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比如雷诺汽车公司设计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对客户的供货期由35天缩短至15天。其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他们把提高效率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物流成本可能会增大;同时,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效益。
降低成本。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便是优化管理,而信息化无疑是优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比如,海尔集团设计实施的BBP(电子采购平台)项目,构建了基于后台ERP系统的完善的内部供应链,覆盖了整个集团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原材料库存、立体仓库的管理和各个事业部的生产计划、生产线工位的原材料配送、成品下线的原材料消耗倒冲以及物流本部零部件的采购等业务,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仓储面积减少一半,库存资金周转时间从30天降低至12天以下。
方便决策。根据市场反应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决策是每个企业领导层关切的重点。特别是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及时投向市场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因而需要及时掌握、了解市场行情。我国一些制造企业采用的.网络分销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经营决策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通畅问题,从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活。
增加利润。浙江温州的奥康鞋业是一家民营企业,他们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全国1000多家分销点的销售、需求、供给等信息,利用IT系统及时地反映到总部,保证总部对全国的经营有一个快速、有效的调控。在这个基础上,对仓库管理、货运管理进行部分延伸。看起来很简单,但就是凭此一项,使得奥康的经营额和销售额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既可有效地加快物流速度、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又可使物流能够真正满足当今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而企业物流显然也需要加快信息化的改造和升级,使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