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将于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主题为“巡回排演”。“巡回”是巡游与回归,“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本届双年展旨在打造一个流动性的论辩、展示、表演与生产的巡回剧场。 2010年6月11日,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通气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策展团队成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等参加新闻发布会。
双年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它的体制化和均质化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反思和批判的焦点。“巡回排演”试图以上海为文化“基地”,在不同的机制平台上检验双年展的学术思考,共同探讨展览这一“展示-生产”领域的内在界限、它和社会空间的关系、当代艺术的社会参与和制度批判的历史对于展览体制本身的挑战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巡回排演”是对当代艺术展览制度的一次反思,并从这种反思出发,对双年展的办展机制进行优化。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术结构,学术结构是这次双年展的载体。本次双年展重在“排演”,排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跨主体的艺术生产方式。本届双年展将从剧场、排演的跨主体性出发,强调创作的群体互动性,推动当代艺术家具体现场的探索和呈现;二,当代艺术作品的过程性,这是更具有魅力的东西,更有效的视觉文本;三,巡回,重在流动性,作品的动态化,这是展览的一种新的模式与结构,重在对主题的讨论,最终将成果带回到上海主场馆。 范迪安
策展人
1955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著有《当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编《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美术院校教育》、《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等丛书。
2000年以来,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策划的重要展览有:《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第50届、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总策展人、《20世纪中国绘画展》(中法文化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05年12月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提出“以公众为中心”的办馆理念。主持召开“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2006年会,策划大型当代艺术展走向海外,如《开放的中国艺术》(俄罗斯)、《展开的现实主义:1980年代以来的大陆油画》(台北)、《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韩国)、《中国:面向现实》(奥地利)、《中国水墨展》《中国园林展》(德国);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大型表演方案策划、参与2009年“建国60周年成就展”总体方案策划。中国中央电视台《人物》专栏、美国《时代周刊》等为其作过专门报道,被美国《艺术与投资》杂志评为“影响世界艺术的50位名人”之一。
李磊
策展人
1965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96年起主要从事中国抽象艺术创作和研究,力求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国际上成熟的抽象艺术语言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的抽象艺术之路。创作有《禅花》系列、《忆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曾在中国北京、上海;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林茨;荷兰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尔;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专集《海上油画名家——李磊》、《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李磊、诗意的抽象》、《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李磊、楼高人远天如水》。
近年策划及管理的重要展览包括:《上海青年美术大展》(1999,上海)、《上海春季艺术沙龙》(2003,上海)、《上海抽象艺术大展》(2004,上海)、《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上海)。
高士明
策展人
1976年生于山东,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
近年来,他参与策划了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包括“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2005)“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6)、“第六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2007)、“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等。近年来,高士明还编辑出版了《视觉的思想》(2002)、《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2003)等学术著作,即将出版专著《镜子与面具:关于现实与实在的视觉研究》(2009)。
华怡
助理策展
1977年生于上海,现任职于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项目策划。
曾参与策划及协调:《果冻时代》(2007,上海)、《图像的故事—安特卫普古典及新时代大师展》(2009,上海)《果冻时代》(2009,安特卫普),参与协调《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上海)、《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上海)、《蔡国强艺术展》(2002,上海)、《诠释现代—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画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新加坡))、《形而上2003》(2003,上海)、《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上海)、《古刚果王国文物展》(2004,上海)、《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上海)、《胡项城艺术展》(2007,上海)、《方力钧艺术展》(2007,上海)、《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上海)、《许江艺术展》(2009,上海)《台湾艺术新世代》(2009,上海)。
1.威尼斯双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成立时间:1895,举行周期:2年近期展览: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间举行。该届策展人:Christine Marcel(2017年),追溯双年展的发展历史,首先要提的是创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它开启了世界艺苑中双年展的大门,成为意大利对外的艺术窗口,是世界众多双年展中规模最大的。
2.卡塞尔文献展 Documenta,成立时间:1955。举行周期:5年。近期展览: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将于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期间举行。该届策展人:Adam Szymczyk(2017年)。文献展的起缘原只是当时德国联邦园艺展的一个周边活动,却由画家卡塞尔及大学教授 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 及其友人的提议,将“艺术朝圣者的麦加”的想法,以回顾、文件及改造形式呈现二十世纪初,近五十年艺术历史的进程,展览“1945年后的艺术”(Art After 1945)包括野兽派及未来主义等大师作品回顾,第一次便吸引了超过十三万人潮,展览空前成功。
3.惠特尼双年展 The Whitney Biennial。成立时间:1932。举行周期:2年(某段时间为1年)。近期展览:第78届惠特尼双年展将于2017年春季举行。该届策展人:Christopher Y. Lew,Mia Locks(2017年)。成立于1930年的惠特尼美术馆,被誉为“美国当代艺术风向标”,以推广美国当代艺术为宗旨。在1932年由葛楚·范德伯尔特·惠特尼女士(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创立,为求表现出亚美利坚共和国的多种族社会型态,惠特尼双年展以广义的“美国艺术家”来规范参展者的名单。
4.欧洲宣言展 Manifesta,成立时间:1996。举行周期:2年。近期展览:第11届欧洲宣言展将于2016年举行。该届策展人:Christian Jankowski(2016年)。宣言展在创始之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为展览的展场,而是每一届都在不同的欧洲城市举办。由此,宣言展也被称为“游(Nomadic)”的双年展,其意图是要从欧洲当代艺术和文化集中的中心城市出走,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这一个崭新的双年展的设想,旨在鼓励推动欧洲的青年艺术,宣言展暨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
5.光州双年展 Gwangju Biennale,成立时间:1995。举行周期:2年。近期展览:第10届光州双年展已于2014年9月5日至11月9日期间举行。该届策展人:Jessica Morgan(2014年)。该届主题:Burning Down the House(烧掉房子)。在一定意义上,光州双年展地创立是对1980年“光州惨案”悲剧事件的一种纪念。(1980年5月光州市民在一次针对军政统治地示威游行中与军人发生冲突,导致了成百上千手无寸铁的市民的死亡。这个事件被称作“光州惨案”。)不仅对韩国的艺术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是这座城市对于整个国家的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