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天竺战争\x0d\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x0d\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x0d\\x0d\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x0d\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x0d\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x0d\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x0d\\x0d\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国没有拍摄关于中印战争的**。可以观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记录片。
由于中印战争进行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经济复苏过渡期,国家经济经费极端困难,所以中国就没有拍摄中印战争的**
印度方面由政府指示在1964年抢拍了宝莱坞的“抗中国策**”:《Haqeeqat》(中文译名为:严峻的现实),在这部**中,印度导演:奇坦●安南从国内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英勇无畏的印度官兵”,又从当时反共的南越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穷凶极恶的中国解放军官兵”,所以整部**的对白语言是印度语和越南语。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
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扩展资料: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
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印度政府把中国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在西段,印军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十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
在东段,印军部署了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约1.6万余人。其第7旅4个营、炮兵第4旅2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棒山口及以南的达旺地区;第5、第181旅计8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第4军军部、第4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
东、西两段,印军共集结了2.2万余人。9月~10月上旬,印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
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面对印度集结兵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冲突的形势,中国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
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
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
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28日,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反击。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
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参考资料:
-中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