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金融、投资等领域合作将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的共识。上合组织在其中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能源、通信、农业四大领域的经济合作。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上合组织正着手建立开发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平台,这将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增加动力,为未来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知名物流专家、现代物流报常务副主编杨达卿指出,古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通道。要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首先要有现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础保障,这样才能吸引企业入驻,才能形成产业生态链。要实现互联互通,如果只重视铁路和公路干线,就只是画平行线,难以形成生态圈。丝绸之路需要信息化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首先,要在现有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区基础上,建设适合的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建设园区平台是圈点。其次,要规划和嫁接好贯穿东西的泛亚铁路和泛亚公路等物流主干线。嫁接物流干线是连线。再则,要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和区域配送相结合的物流网络。建设物流网络是铺片。“点线片”结合的交通物流体系,才有利于区域融合,有利于建立经济带。 推进旨在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成本的物流、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海关、交通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金融、信息交流等功能领域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须加强各国有关政府部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协调和沟通。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自贸区建设成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远期目标。
2013年,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中。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下设高官委员会和海关、质检、电子商务、投资促进、发展过境潜力、能源、信息和电信等重点合作领域专业工作组,担负着落实峰会及总理会议在经贸领域的决议的重任。各专业工作组加强海关互助、海关统计等方面合作与协调,已经建立了技术法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信息交流的程序和机制,研究协调和完善合格评定程序的方法等。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间联合体为各国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融主管部门交流增加,2009年11月召开了首届央行和财政部长会议,积极探讨地区融资领域合作。由中方牵头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授信和融资额度规模已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与俄、吉、哈三国先后签署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推进了相互贸易合作。下一步,各国将推进区域内货币互换,推动离岸贸易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其他金融合作措施。
空中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1、上海。上海自贸区试验中最关键的一个目标是成为像新加坡一样的中转港。如今,我国的许多期货交易虽
然在国内,但是货物的交割地点多在新加坡,尤其是中国期交所挂牌的大宗货物的交货地多数都在新加坡。主要原因是中转港是大进大出的物流中心,而物流中心就是资金流中心,资金要能够自由进出进行交割交易,自由贸易需要自由金融的支撑,但中国不是新加坡这种城市国家,基于国家金融风险考量没有办法开放,因此,国外货物就不能或不便在上海中转交割,所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重点便是金融封关。
航运业中,大船的运费大大低于小船的运费,货主都希望用大船装运;另一方面,大船因为太大船上货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单一,例如船期到装船的时候,有部分货物还没有买家,又不能少装10万吨只装20万吨,这样运费就上去了。那么船东一定是选择先用30万吨大船运到新加坡转船,然后先转2条10万吨的小船运不同目的港,剩下的在有自贸区政策的新加坡交易市场上交易。
由于通过马六甲的货物绝大部分是中日韩三国,而上海港距离日韩比新加坡近得多,不仅意味着在上海转船更经济,也能为国内企业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而自贸区政策则是实现的前提。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仅是物流,更重要的是货物交易的平台,同时也意味着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并带来几百万优质的就业岗位和巨大商机,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尤是利好。
2、.宁波舟山。上海虽然有最理想的地缘位置,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龙头上海的辐射作用也极其明显,甚
至可以江海联运通过长江一直渗透到武汉长沙这样的中部地带,加上其商业配套齐备,非常适宜建立全国性航运中心,但上海河口港的港口条件远远满足不了航运中心的条件,于是上海向浙江租借了大小洋山岛在外海建人工深水港。而作为长三角最好的港口,宁波北仑港在直面上海港的竞争下背靠浙江发达的经济,依然在2013年勇夺中国大陆港口吞吐量第三 、世界前四位。由于洋山港和宁波北仑港同处杭州湾口,相距不到80公里。未来怎样顶层设计统筹分工协作,共同做大蛋糕,将是上海港能否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关键,也是如何区域整合共赢的课题。
3、泉州。泉州地处上海与香港中间。某种程度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衰的代名词。海上丝绸之路留给泉州的政治经济遗产是真实巨大的存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东南亚有七百多万泉籍华侨,还有超4成祖籍泉州的台胞,无论基于统战,或国家层面所需的历史文化软实力支撑,整合泉州丰厚又分散的历史遗存都势在必然。
而更关键的是,泉州拥有超级深水良港。对于泉州和福建来说,地处航运要道,所有北上日韩的船只都经过这里,便有可能在未来国家层面上获得一个中转港机会,中转港两个基本条件是自贸区政策和港口条件,由于海
运业大船化趋势越发明显,对超级良港的要求越发急迫,而整个东南沿海条件最适合当中转港的天然深水良港是湄洲湾和宁波北仑港。深水港口是泉州和福建的天然地缘优势,而福建同时拥有湄洲湾、三都奥等超级良港。在福建几个深水港的深水岸线,面积位置,港口后方土地面积等综合比较优势中,湄洲湾是最优选择。湄洲湾南岸属于有经济腹地的福建经济中心泉州,因此湄洲湾早在1990就被交通部规划成远期的国际中转港。
作为国际中转港需要泊位,仓储,维修等等众多支持系统,又要依托深水岸线发展临港工业把港口价值最大化,需要的港区土地自然是多多益善。如果福建发展国际中转港,一定是以综合条件最好的湄洲湾为主港,整合南北港口,以一个分工配合的港口群来提升福建在沿海经济带的位置和竞争力,同时也能解决福建省内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4、粤港澳。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是三大增长极之一。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最前
沿,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任务。在转型阶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将对珠三角的港口覆盖面、产业升级产生巨大促进和提升。同时广东也是华侨大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纽带长期不断,这个优势将很好促进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良好结合。
航空产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快速推进的先导产业和关键产业。大力发展航空产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若干年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起步晚、发展滞后却是不可回避的现状。广东龙浩航空集团副总经理贾子良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航空货运物流基地建设、航空运输能力提高和信息产业平台建设,是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国内部分的三大战略支撑。“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将推动我国航空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乃至整个民航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也有助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主办,广东龙浩集团承办,围绕航空产业服务“一带一路”,促进“军民融合”的主题,国内外航空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商界精英共同解读国家航空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低空服务体系建设前景,研究航空产业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航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