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增强煤炭运输能力,减少煤炭公路长距离调运。
1.铁路通道。加快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张家口至唐山、山西中南部、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巴彦乌拉至新邱、锡林浩特至多伦至丰宁等煤运通道,进一步提高晋陕蒙宁甘地区煤炭外运能力。加强集通、朔黄、宁西、邯长、邯济、京广、京九、京沪、沪昆等既有通道改造或点线能力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兰渝铁路建设,实施兰新线电气化改造,提高疆煤外运能力。加快推进沿边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进口煤炭提供便捷通道。
2.水运通道。结合铁路煤炭外运通道建设,推进北方主要下水港口煤炭装船码头建设,相应建设沿海、沿江(河)公用接卸、中转码头。加快长江中下游、京杭大运河和西江航运干线等航道建设,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提高内河水运能力。加强沿海、沿江(河)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无缝接驳。 1.大型煤炭储配基地。长株潭、环鄱阳湖、泛武汉、中原、成渝基地,重点加强煤炭储配能力建设,保障稳定供应。环渤海、山东半岛基地,重点加强配煤和下水能力建设。长三角、海西、珠三角、北部湾基地,重点加强港口接卸和配送能力建设。
2.应急储备。按照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总体部署,在具备条件的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和华南、华中、西南等地区,遵循辐射范围广、应急能力强、储备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原则,采用政府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应急储备建设,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 推广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升级。
1.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在主要煤运通道推广应用重载专用车辆及相关配套技术装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煤炭物流各环节能耗和环境污染。
2.煤炭物流信息化。整合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煤炭物流信息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推进物流企业与煤炭生产、消费企业信息对接、数据交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
3.煤炭物流标准。研究制订煤炭物流技术、设备、产品、交易等相关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计量、物流装备设施、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煤炭物流标准化水平。 加大对煤炭物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煤炭绿色储运、配煤等领域科技攻关。科学制订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加大煤炭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及方向,开设煤炭物流相关课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订单式招生模式,定向培养高端煤炭物流人才,开展煤炭物流领域职业培训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