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的“赫尔辛基规则”是最早的和最经常被援引的关于淡水的国际文件之一。其中第4条提出的基本原则承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流域内的水。在公平利用原则之外,第10条还规定,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但是由于这一规则没有明确界定如何利用和消费水资源的问题,而没有约束力,所以一直受到批评。尽管如此,“赫尔辛基规则”还是被广为参照,并在其他的国际会议上得到发展。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宣言中,原则2——“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以及原则3——“地球水资源等的保护要加强国际合作,里约宣言更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解决全球资源短缺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社会对淡水资源危机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说明人类面临的淡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了。
1977年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了联合国第一届水资源大会,并采纳了“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Mardel Plata Action Plan)。大会建议研究可以用来管理共享水资源的方法,制定共同的规划,实施协调水资源利用所必需的机制,并提出“关于共享的水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发展,各国应考虑每个国家的权利……以能平等的利用这些权利。”
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指出“地球生产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的能力必须得到保持,而且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加以恢复或改善”,这为全球淡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方向,而大会的行动计划则呼吁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护整个水资源进行国际合作合作
芬兰旅游小知识:赫尔辛基的发展历史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也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芬兰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贸易、交通和航运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赫尔辛基毗邻波罗的海,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又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
赫尔辛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60年前,当时的芬兰是属于瑞典的领地。155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Kustaa Vaasa)为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波罗的海海上贸易而建立了这座城市。最初的城址被选在位于现址以北的旺达河畔的小瀑布附近,以当地居民赫尔辛基部落(Helsingi)命名,于1648年扩展到芬兰湾北岸。起初,这片贫瘠的土地发展并不理想,在历经瑞俄两国战火和瘟疫爆发的磨难后,1748年,瑞典决定在赫尔辛基城市前方修建芬兰城堡海上要塞,用以抵御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威胁,由此赫尔辛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1809年,俄国在北方战争中获胜,芬兰成为了沙俄的辖地,成立了自治大公国。1812年,赫尔辛基荣升为首都。为巩固政权、体现大公和沙皇的权威,城市规划被定位成了丰碑式的皇家风格,此后赫尔辛基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1917年,芬兰独立,赫尔辛基成为了年轻共和国的首都,改用芬兰语拼写为“Helsinki”。然而其发展之路并没有因此而平坦,1918年,芬兰爆发的内战,以及1939年开始的冬季战争和随后的持续战争都对赫尔辛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经历了战火纷飞后,赫尔辛基积极地进行了战后复苏,于1952年主办了奥运会,并成功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70年代,赫尔辛基快速的城市化与欧洲其它地方相比较迟,90年代都会区人口开始迅速增长,1995年芬兰加入欧盟,赫尔辛基都会区一度成为欧盟范围内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心之一。如今,赫尔辛基已成为欧洲第二个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首都,达到57.7万,仅次于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近年来,作为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赫尔辛基在世界舞台上十分活跃,并获得了很多良好的机会和声誉。如2007年赫尔辛基首次成为欧洲歌唱大赛的主办国,2009年又加入世界美食城网络,并有幸成为了2012年全球的设计之都。
本文源自: 慕溪芬兰旅游
原文地址: mustardseed/wiki/finland/171.html
如果您需要定制 芬兰旅游 ,请访问: mustardseed/f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