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常温奶行业依靠销量快速提升带动规模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行业的增长主要是以产品结构的持续升级作为动力源。而如今以及将来的主要增长源是低温奶,从欧睿国际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知道,2015年低温奶行业增速是6.1%,而现在已经增长到了11.6%,行业得到发展。下面我就带大家具体看看低温奶龙头企业--光明乳业。
正式解析光明乳业前这段时间,关于乳液龙头股名单,我整理了一份发给大家看看,直接点击链接领取:宝藏资料!乳液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光明乳业主要从事各类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等业务,主要对新鲜牛奶、新鲜酸奶、常温酸奶、奶粉等产品进行生产销售。光明乳业,它旗下有一所乳业生物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超强的研发实力,是中国乳业高端品牌的领导者,对于产量规模和单产效率而言,光明乳业均位居全球前列。
对公司概况有个大致了解以后,我这有一份公司独特的投资价值的资料。
亮点一:拥有供应稳定、质量优良的原料奶基地,产品远销海外
光明乳业的下属公司光明牧业具备了特别悠久的奶牛饲养历史,这个公司在国内属于最大的牧业服务性公司之一。通过多年努力,生鲜乳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菌落总数等关键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生鲜乳体细胞含量不断下降,呈现出稳定水平,比欧美标准更出色。与此同时,光明乳业还在新西兰有着自己的生产基地,基地十分优质稳定,安全可靠,其产品因质量优异,世界上的各个地方都有卖。
亮点二:明确"领鲜"战略,低温奶龙头企业
光明乳业2017年率先优化工艺从85度迈入75度杀菌时代,更好的保留乳蛋白等活性物质,但是在2018年竞争对手才开始进行升级的,光明乳业先发优势可谓是非常明显。另外告诉大家一下,光明乳业在2003年的时候,都已经开始对冷链物流进行布局了,发展至今,在运作经验上面特别丰富,已在全国5大区域设立65座综合物流中心,仓库总面积比17.2万平米还要多,多达50000余家的日配送终端网点,成功帮助光明乳业实现全国化低温版图的快速扩张。
光明乳业到目前为止在华东华中低温鲜奶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成为低温奶行业先锋。同时光明乳业继续聚焦低温方面的战略,非常重视送奶入户的业务,并且不断的推进空白市场的建设以及陆续的更新产品,致力于创建全国数一数二的低温奶领先企业。
因为篇幅存在限制,假如各位想清楚更多关于光明乳业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一下就可以查阅:深度研报光明乳业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现如今国内低温奶的渗透率很小,海外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占比基本上不止80%,可我国才接近10%左右,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冷链和低温奶技术日益增强,加之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低温奶具有营养和口感都更丰富的优势,将迎来绝无仅有的增长阶段,发展值得看好。
综上所述,光明乳业作为低温奶行业企业里面的领头羊,未来将充分享受行业增长带来的巨大机会,光明乳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文章受到时间的限制,如果想知道更准确的关于光明乳业的行情信息,那就点击链接,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对光明乳业的估值有没有出现差错:免费测一测光明乳业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1-21,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三文鱼有毒”“进口生鲜有毒”“农批市场有毒”等一系列消息充斥网络。原本拥有光明前景,成为商业巨头兵家必争之地的冷链物流,被疫情推向了风口浪尖。
|?行业向集约化管理变革
对冷链物流产业影响最直接的,是进口生鲜冷链“带毒”的说法,进而导致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进口生鲜产品出现大量滞销。
对此,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签名表示,冷链带来的新冠病毒传染力没那么强,关键的传染途径还是人传人,主要责任不应全怪到冷链头上。
国外疫情的二度高峰,给原本全程管控就有困难的国际冷链物流,出了更大的难题——境外冷冻食品进入国内,第一道防线就是海关。在“准入关”“?注册关”“?备案关”三道关的保障下,对进口食品的严密检测自不必说。
但是,操作环节的增加也意味着污染风险的增加。
对此,中物联冷链委建议,疫情下,要加强冷链物流过程的安全防护,就应推动集约化管理,尤其是推进以整托为单元化作业,减少各环节的人员接触。
|?市场仍有需求空间
目前的冷链物流市场现状,一边是潜藏着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另一边市场需求正在爆发性增长。
据了解,冷链物流的交易额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较2014年相比,中国市场的冷链总需求量增长了153%;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人民币。
除了顺丰、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争相“抢跑”冷链市场之外,作为后来者的冷链物流企业注册量也在飞速增长。
同时,国家政策方面也在持续给力,20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有明确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内容,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市场的冷链需求在飞速增长,但对比欧美的生鲜冷链技术水平,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据悉,国内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15%和23%,已有的物流冷藏容量仅能满足需求的20%到30%,大约有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奶制品和豆制品的冷链运输需求还未满足。
另外,目前我国的冷链冷藏设备,处于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状态。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目前中国冷链产业不缺资源,但是缺整合,至少应该把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50%以上,然后再进行新的建设,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冷链的核心不是“冷”
冷链行业除了亟需资源整合之外,冷链技术本身也需进一步蜕变。张签名介绍道,从制冷科学来看,冷链物流的技术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是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
通常可以分为深冷(-25℃以下)、冷冻(-18℃)、冷藏(-10℃)、恒温(18℃)、常温等不同温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因此,冷链更准确的说法实际上是温控供应链,是对物品在适当温湿度控制下流通过程的管理。
这也体现了冷链的技术性和差异性。如今一些冷链运输,无论什么商品,只要是怕热的都统统用一个温度进行温控,更没有考虑在途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也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冷链服务。
如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这一问题,除了把控产地预冷、自动化冷库贮藏以及从冷链运输到末端配送全过程的温区设定之外,还改造和开发了一批适合快递业的城市冷链物流配送设备。
在服务手段上,企业也在探索各种新模式。如: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取件后将特殊需求的冷链货物进行专门包装,并可全程从取件到送达对货件温度进行严密监测。
疫情来袭,给全社会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让更多冷链物流的问题暴露与凸显,迫使各个环节重新思考与审视。
对冷链物流而言,“蛋糕”很大,红利期也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政府、产业公司、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多方合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