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实施农村居民消费促进行动,优化农村消费环境,邮政快递业发展获政策支持。
《规划》强调,要坚持助农惠农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全面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动邮政、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电商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共享网点服务资源,支持农村快递发展与“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农业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紧密结合,支持智能投递终端“下乡”,推进村邮站建设,加快完善粤东粤西粤北农村偏远地区网络布局,健全农产品(5.880, -0.07, -1.18%)寄递网络,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公共型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畅通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等环节,构建覆盖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保障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加强产地冷藏保鲜基地建设,重点在粤东粤西粤北果蔬、肉类主产区及沿海水产优势区,改造建设一批具有预冷处理、初级加工、分拣、储存、包装、信息处理、交易等功能的冷库、集配中心和“田头小站”,落实国家对符合条件的主体在农村建设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等主销区改造提升一批冷链配送中心、冷藏箱、冷藏柜等终端销售和配送设施。支持全省重要物流节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建设一批枢纽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区域配送中心。
《规划》提出,要实施农村居民消费促进行动。着力挖掘农村网购消费潜力,统筹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持续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发挥邮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引导电商企业在乡镇和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优化便民消费载体。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与服务主体深度合作,实施供销、邮政服务带动小农户工程。
《规划》明确,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持续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实施乡镇与农村地区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快以中心镇为单位的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开展县至乡镇、沿途行政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广东省邮政管理局表示,将结合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广东省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化省邮政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与该《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规划》各项涉邮任务落地落实,为全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行业贡献。
粤东的经济规划
深圳不属于粤东,也不属于粤西。
深圳跟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都属于粤中的珠江三角洲。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水陆空铁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粤东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
——有利于形成粤东地区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有利于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闽西南、赣东南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有利于强化闽粤赣经济联系,促进三地融合发展,形成东南沿海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进一步擦亮经济特区品牌,充分发挥粤东地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临近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以及侨乡优势,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港澳紧密合作,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建设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立足海陆统筹,充分发挥粤东地区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布局建设粤东沿海工业经济带,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建设全省海陆关系协调示范区域。
——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群。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推进一体化发展,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滨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文明富裕、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特色城市群。 到2015年,具有粤东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十年大发展”的目标。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粤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8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150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达到6∶52∶42,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达65%,初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大会战成效明显,消除区域内省道以上公路“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00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约22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1.8亿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源、电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地级市市区防洪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年均实际增长均达到12%左右。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达到98%.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目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加强空间联系和组织,建设形成点圈一体(市区、重要城镇及“汕潮揭”都市圈)、块带结合(产业园区和沿海工业经济带、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构建点圈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
以汕头中心城区为中心,潮州、揭阳市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打造特色品牌名镇,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
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滨新城、东海岸新城、沿海产业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态新城。汕尾市以城区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全市中心发展区,建设成为“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参与“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力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潮州市形成中心组团、潮安县城组团、饶平县城组团和柘林湾临港组团四大发展组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加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合作,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的对接,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汕潮揭”都市圈。
专栏1 粤东地区的中心镇
汕头市:外砂镇、东里镇、莲下镇、隆都镇、谷饶镇、关埠镇、和平镇、两英镇、陇田镇、陈店镇、后宅镇。
潮州市:庵埠镇、彩塘镇、古巷镇、黄冈镇、三饶镇、钱东镇。
揭阳市:渔湖镇、炮台镇、新亨镇、白塔镇、棉湖镇、五经富镇、靖海镇、葵潭镇、洪阳镇、占陇镇、里湖镇。
汕尾市:海城镇、公平镇、可塘镇、梅陇镇、河口镇、河田镇、螺溪镇、甲子镇、碣石镇、南塘镇、
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鹅埠镇。
(二)形成块带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建设深圳(潮州)、深圳(汕尾)、珠海(揭阳)和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建设对台经贸投资合作园区。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园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台,促进形成集聚发展的块状经济区,逐步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经济带。依托沿海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积极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建设沿海电力能源基地和揭阳(惠来)石化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汕尾红海湾开发区—揭阳大南海工业园—汕头沿海产业新城—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为主的沿海产业带。依托自然环境和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带。以发展高附加值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加工型蔬果、茶叶、花卉、水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借鉴台湾精细农业的经营模式,在汕头、潮州建设粤台精细农业合作发展示范园区,在揭阳、汕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专栏2 粤东地区的产业带
沿海工业经济带:范围西起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向东经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定位为我省重化工业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对台经贸合作重要区域,我省新经济增长极。依托海岸资源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石化、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提升发展电子信息、玩具、陶瓷、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纺织服装、音像制品、海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走自主创新创造名牌的发展道路,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
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滨度假游、地质遗址游、特色工业游、绿色生态游和革命老区红色游,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带。
专栏5 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装备制造、高级游艇;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电子信息、金刚特种玻璃、数字化超声仪器;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和输配电设备、医疗设备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总部经济。
精细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渔港经济区;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海洋牧场;茶叶、水果、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产业:玩具、食品加工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及圣诞礼品;陶瓷;婚纱晚礼服;纺织服装;塑料工艺鞋;不锈钢制品;水族器材产业基地;医药制造、传统工艺、五金塑料、印刷包装、音像制品。 专栏3 粤东地的产业
汕头市:凤翔街道办事处(玩具制造)、永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两英镇(纺织服装制造)、外砂镇(潮式毛衫制造)、谷饶镇(针织内衣制造)、达濠街道办事处(工艺包装品制造)、石炮台街道办事处(包装机械)、新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制造)、澄华街道办事处(工艺毛织制造)、和平镇(文化制品制造)、峡山街道办事处(精细化工制造)、同益街道办事处(食品制造)、鮀莲街道办事处(水产养殖)、东里镇(五金制造)、礐石街道办事处(建筑)、陈店镇(电子制造)、贵屿镇(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乌桥街道办事处(电源控制设备制造)、岐山街道办事处(纸塑制造)、海安街道办事处(医药化工)、莲下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工)、河浦街道办事处(海水养殖)、珠池街道办事处(电力电器制造)、深澳镇(海水养殖)、龙祥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大华街道办事处(塑胶制品)。
潮州市:新圩镇(水果)、城西街道办事处(服装)、高堂镇(高堂菜脯)、凤塘镇(陶瓷)、新丰镇(日用陶瓷)、浮滨镇(茶叶)、三饶镇(日用陶瓷)、汫洲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金石镇(花卉种植)、古巷镇(卫生陶瓷)、黄冈镇(水族机电)、凤凰镇(茶叶)、彩塘镇(五金不绣钢制品)、庵埠镇(食品及印刷包装)。
揭阳市:锡场镇(食品及食品机械)、玉湖镇(淮山、芋头)、河婆镇(电子琴)、棉湖镇(电线电缆电器、印刷包装)、仙桥街道办事处(鞋业)、梅云街道办事处(五金、不锈钢)、榕东街道办事处(微电机产业)、炮台镇(汽车轮胎模具)、地都镇(石材和石材机械)、京溪园镇(旅游)、惠城镇(服装)、凤美街道办事处(模具工业产业) 、占陇镇(纺织服装)、军埠镇(服装产业)、里湖镇(茶叶产业)。
汕尾市:公平镇(服装)、可塘镇(珠宝)、东海镇(海马养殖与加工)、东坑镇(青梅种植与加工)、
碣石镇(圣诞礼品)、甲子镇(家具配件)、梅陇镇(首饰)。
专栏4 粤东地区的各类园区
汕头市: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汕头金平工业园区、汕头龙湖工业园区、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园、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
潮州市:潮州经济开发区、潮安经济开发区、饶平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区。
揭阳市:揭东经济开发区、揭阳经济开发区、揭阳榕城工业园区、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普宁英歌山工业园区、广东(粤东)纺织产业生态园、广东(普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
汕尾市: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海丰经济开发区、汕尾星都经济开发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
专栏5 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装备制造、高级游艇;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电子信息、金刚特种玻璃、数字化超声仪器;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和输配电设备、医疗设备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总部经济。
精细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渔港经济区;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海洋牧场;茶叶、水果、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产业:玩具、食品加工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及圣诞礼品;陶瓷;婚纱晚礼服;纺织服装;塑料工艺鞋;不锈钢制品;水族器材产业基地;医药制造、传统工艺、五金塑料、印刷包装、音像制品。
此外,就历史概念而言,整个广东省都曾被称为粤东,与之对应的是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称为粤西,但这种解释已被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