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的发展基本符合国外70年代初期军事装备发展中强调远程对地攻击能力的设计思想,根据这个思想发展出的飞机在技术条件上与多用途的第二代战斗机和新型的第三代战斗机都有着一定的区别。
战斗轰炸机在70年代的主要突防手段是以低空高速的战术来突破目标的空中和地面防空火力,在防空战斗机雷达下视探测与低空防空导弹技术仍然不够完善的时期,采用低空突防战术的战斗轰炸机是种有效的作战手段,但是随着战斗机机载雷达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各种低空防空导弹与可以搜索和跟踪低空高速目标的空、地基雷达系统的普遍装备,战斗轰炸机进行低空高速突防的危险性大为增加,F-111和苏-24这类比较笨重的战斗轰炸机在新的威胁环境下继续采用低空突防战术的成功率和战场生存能力也都明显下降。防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常规战斗轰炸机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使第三代战斗机具备了更加完善的多用途作战能力。所以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再设计专门的战斗轰炸机,而是利用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的机体来发展具有较强对空和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这方面的代表型号就是美国的F-15E和俄罗斯的苏-30MKK。这就使得设计中仍然采用与F-111和”狂风”IDS类似使用思想的”飞豹”,在技术上和使用灵活性上与F-15E和苏-30MKK这类多用途战斗机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对”飞豹”的机载电子和火控系统进行改进,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机载武器,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与这两种多用途战斗机之间的差距,使”飞豹”在纯粹对地攻击能力上接近F-15E和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但其本身设计思想和技术基础上的差距却无法依靠常规技术改进来弥补。?
与”飞豹”相比,F-15E和苏-30MKK是以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机体为平台设计的,具备与同型空中优势战斗机相当的对空作战能力,而这一优势在实际战斗中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F-15E和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在挂载对地攻击武器的同时还可以挂载对空作战用武器,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中距离空战能力,而当投放或者抛弃对地攻击外挂载荷之后,马上又可以转变为标准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具备多用途能力的F-15E和苏-30MKK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时候只需要很少的护航战斗机掩护,而且在缺乏战斗机保护时面对空中拦截也可以抛弃外挂执行制空作战或掩护后续编队的任务。此外,多用途战斗机应用了高机动性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机体,所以在进行对地攻击任务时的飞行性能也非常好,这就使多用途战斗机本身的战场生存性和规避地面防空系统攻击的能力要比”飞豹”战斗轰炸机更加出色。当然,多用途战斗机的成本要比同规格战斗轰炸机有明显的增加,但其作战性能和使用灵活性上的优势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效费比,甚至比战斗轰炸机在使用上更加经济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