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签署的主要影响是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签署了《华沙公约》。
该条约由原苏联***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西德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
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在苏联的牵头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普遍抗议。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90年10月3日东德在与西德统一后退出华约。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官方于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关于华沙公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华沙条约正式宣布解散。
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影响:它对于保卫社会主义的自身安全、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形成了与北约对立的社会主义同盟。
华沙条约组织的宗旨为: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扩展资料:
华约组织建立时,有8个成员国,领土是2342平公公里,总人口是三亿多人。而北约有15个成员国,领土有2217公平是,总人口超过五亿。
华约组织名义是与苏联相同体制的欧洲国家组成,实际上是苏联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而组成的一个联盟。整个华约组织国家成员都要听命于苏联。
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不断压制胁迫华约成员国,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俨然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家长”。
参考资料:
-华沙条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