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K展示新装备第3款高超音速导弹
受政策和观念的惯性影响,珠海航展一直是国产先进装备的典型展示平台,因此外界一直对这次航展上的“新家伙”非常期待,但最终登场的重量级选手,还是让舆论有些措手不及。随着空军一架轰-6K降落珠海,其两翼下挂载的标志性导弹,瞬间引起了外界关注。没有花费太多时间,舆论很快确定这就是一款新型国产空基高超音速导弹,并贴切的将其称为中国版“匕首”,以应对北方那款著名的同类武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这款新导弹与中国版“匕首”的标签,究竟有多深的技术渊源。
▲引发外界高度关注的新导弹
2018年3月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俄制“匕首”空基导弹的部分信息,其中“最大速度10马赫,射程2000千米”的描述让外界大为震惊,而西方媒体则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又一个PPT项目。然而仅仅在10天之后,俄罗斯就公布了其南部军区,由米格- 31BM战斗机,搭载“匕首”完成试射的画面,舆论态度也顿时为之一变。最终在2022年3月,“匕首”完成了其服役生涯的首次实战,精确命中并摧毁了乌军的一座弹药库,成就了其全球第一款空基高超音速武器的赫赫威名。
▲俄制“匕首”经过了实战的检验
相比之下,国内也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造诣很深,其中2019年10月公开亮相的东风-17,乃是公认这一领域的最强型号,但其只能在陆地上部署的特性,比起能随米格-31BM移动部署的“匕首”,又有明显不如。不过,鹰击-21舰载高超音速武器在2022年4月横空出世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尴尬,之后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轰-6N挂载鹰击-21传闻,更是让外界为之一喜。最终,此次轰-6K携带新导弹现身,表明国内已率先完成,海陆空高超音速导弹的全领域覆盖,而新导弹的性能、定位和应用范围,也就随之成为焦点问题。
▲东风-17的技术水平很高
一开始,舆论按惯性认为新导弹属于鹰击-21发展序列,应该是其调整推进系统后衍生的型号。然而,将新导弹与航展上的鹰击-21E模型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两者一粗一细,截面尺寸差距很大,尾部弹翼结构也有很大区别。从技术和生产制造的角度上来讲,这种“调整”的代价过大,已经不具备同系列生产、降低成本的意义。在这时,外界恍然发现,已经脱离舆论视线很久的一款国产装备——M-20,在外形和结构上与新导弹非常相似,通过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截面尺寸、整体布局甚至是尾部弹翼后,可以发现这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此次引发外界欢呼的新导弹,与M-20战术导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导弹与鹰击-21E的区别比较明显
所谓M-20,其实就是国产东风-12近程导弹的外贸型号,这是一款非常特殊而又不引人关注的导弹。其设计定位是取代东风-11,与东风-16组成新的近程弹道导弹体系,但由于其创造性的应用了双锥体设计,为东风-21D、东风-26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很少公开露面。与此同时,其也接过了东风-11/15(外销代号M-11/9)的出口职责,以M-20的编号对国际买家销售。在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研发的“波罗乃兹”火箭炮中,M-20就以290千米射程的战术导弹定位,被集成到项目中作为“杀手锏”来使用。
▲“波罗乃兹”火箭炮与M-20战术导弹
最重要的是,俄制“匕首”的直接技术源头,正是其“伊斯坎德尔-M”系统中的9M723型导弹。俄方将这款原本射程480千米的战术武器,进行相应调整后挂载在米格-31BM上。当其发射时,不仅省去了导弹爬升段消耗的燃料和时间,而且还赋予了导弹与载机相同的速度和高度,这就是其体型几乎不变,射程却是陆基型号约4倍的直接原因。此次亮相的国产新导弹,在外形上与俄制“匕首”非常相似,其技术原型也与9M723型导弹一样,是一款射程不到500千米的战术装备(一般认为自用版东风-12射程在450千米左右),中国版“匕首”的标签,可谓是名至实归。
▲演变出“匕首”的9M723型导弹
当然,由于中国版“匕首”的载机是仅仅能亚音速飞行的轰-6K,无法与最大速度2.83马赫,能长时间以2.32马赫速度飞行的米格-31相比,前者的作战高度也只有不到18000米,距离米格-31的24000米有一定差距。因此,国产新导弹的最大射程,无法达到陆基型号4倍,即1800千米的高度,大约1400-1600千米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相比与只能由米格-31BM在机腹下挂载一枚的“匕首”,国产型号能由轰-6K一次性搭载两枚的设计,又形成了数量优势,总的来说算是各有所长。
▲新导弹性能略弱但数量更多
顺便提一句,“匕首”和9M723型导弹的重量都在4吨左右,而M-20自重也在4吨上下,因此新导弹的重量应该也是4吨左右。这意味着轰-6搭载两枚已经就是极限,绝无搭载第三枚的可能。至于歼-16重型战斗机,在理论上也可以挂载新导弹,但考虑到对机动性、航程的影响,以及后勤保障需求,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
▲歼-16在理论上是可以挂载新导弹的
从发展时间、技术路线以及性能参数等方面出发,新导弹有明显参考俄制“匕首”的痕迹,这一点可能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反而是国内相关技术储备充足的标志。毕竟当下俄方绝无可能外流其“匕首”的核心技术,国内在仅仅获得少量基础信息的情况下,花费少量时间就将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匕首”关键技术破解,并成功复制在国产导弹身上,属于新时代的“看一眼就怀孕”。表明国内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达到顺手拈来的高端水准。相比之下,受东风-17问世刺激,决心也要发展乘波体弹头的美国,近年来相关测试却屡屡失利,正是“看了许多眼也学不会”的典型。
美澳完成8倍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
美高超音速导弹完成实弹测试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2022年12月9日,美国空军完成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实弹测试。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由一架B-52H轰炸机携带升空,在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上空发射。导弹完成规划的飞行任务后,在目标区域引爆,达到预期效果。此次试射成功,意味着美军迎来首款具备实战能力的高超音速武器。
号称“改变战争游戏规则”
报道,此次测试由驻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412测试联队执行,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实弹战斗部。测试结束后,美媒宣称,“AGM-183A将成为美军第一款达到作战状态的高超音速武器”。
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又名“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是由美国空军主导研制的一款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式武器。该导弹长约5.9米,直径0.66米,发射重量超过2吨。导弹由载机携带并发射,射程超过900千米,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主要用于打击导弹阵地、防空设施、中大型建筑物等高价值固定目标。
美军未公开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据美媒称,这款武器基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先前研制的试验飞行器设计,最高时速达20马赫。
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战术助推滑翔器(TBG)”弹头,它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联合研制。不同于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这款“战术助推滑翔器”弹头在临近空间飞行,很难被探测和跟踪。它采用“助推-滑翔”弹道,且能侧向机动,能够躲避反导系统拦截,增大突防概率。在去年5月进行的助推器测试结束后,美国空军高调宣称:“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将改变战争游戏规则。”
美国空军的“争气弹”
此次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可谓为美国空军“争了一口气”。
在高超音速武器发展上,美军早前形成由五角大楼牵头、三军分头研制的局面。其中,美国空军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有望最先服役,抵消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带来的非对称作战优势。然而,其研制进程并不顺利。
2021年,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经历了试射“三连败”,引起美军高层的质疑。2022年3月,美国国会在一项新的2022财年综合支出法案中,否决了美国空军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2022年采购计划。2022年5月和7月,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两次助推器测试取得成功,但该项目滞后局面依旧未得到改善。
分析认为,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制方面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但在投入使用方面大幅落后,这在先进武器装备研制领域较为罕见。另外,美国陆、海军的高超音速武器发展进度均领先于美国空军,令后者压力不小,亟需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争一口气”。
此次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让美国空军官员如释重负,同时改变了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长期“有枪无弹”的尴尬局面,该项目或将因此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外界对其看法不一
虽然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对于美国空军意义重大,但外界对此看法不一。
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加快发展高超音速武器的做法,严重损害国际安全。外媒称,美军为实现所谓“全域、全时、全球”作战目标,不断推进高超音速武器与各种平台的兼容性试验,开发新型作战样式,已经引起许多国家效仿。美军明确将高超音速武器与传统核武器结合,提升战略威慑和打击能力,进一步加速了地区和全球军备体系失衡。
另外,外界对于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实用性并不看好。由于研制时间较晚,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相比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更具技术优势。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头体可分离技术,削弱了导弹的目标特性。
其弹头采用楔形体气动布局,机动性强,拦截难度大。相比之下,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采用旋成体结构且头体不可分离,目标特征更明显,加上机动性较差,容易被探测和拦截。然而,当前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投入实战,而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初具打击能力,何时列装尚未可知。
未来,即便该弹投入实战应用,在抵消俄方高超音速技术优势方面意义不大。
尽管如此,作为一款初具战力的武器,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何时投入实战应用,仍然值得关注。
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澳南部的试验场秘密进行了一系列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试验,其设计速度为8马赫。这些试验最初令当地居民疑惑不解,他们声称看到了奇怪的“蘑菇云”。但现在,“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的全部细节已被公开。进行试验的是HyShot V飞行器,一种“设计速度为8马赫的高超音速乘波体”。
在试验中,飞行器与火箭助推器在空中分离,并在进入大气层时完成了受控机动。此次试验是为弄清如何让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空飞行。这些试验是“高超音速国际飞行研究试验”(HiFIRE)项目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防长已就“试验场的又一次成功试验”,向国防科学技术集团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所表示祝贺。这些试验是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包括设计装配、高超音速飞行器飞行前测试和复杂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控制系统。澳大利亚国防科学技术集团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所的联合研究项目,波音公司、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和昆士兰大学也参与了项目。试验的成功推动了高超音速飞行在澳大利亚商业和国防领域变为现实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