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要选在和产品原料供应方较近的地方。因为这样能节省运输费用,降低成本开支。
2、选择企业产品消费市场集中的地方,消费市场集中就会让企业产品易销售。
3、选择便于运输的交通枢纽地,交通运输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交通不便,很有可能延误出货时间,还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4、企业可以选择能源充足的地方,企业如果是使用电量很大的企业,那么在能源丰富的地区,电费的价格就相对少很多。
5、选择劳动资源丰富地区,劳动力是企业必须的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廉价的劳动力,企业成本上升,甚至出现招不到工的情况发生。
6、企业可以选择有优惠政策的园区,很多地区都有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扶持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税收上给予了一定的退税和减税的政策,企业在这种地方经营,税负减轻不少。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必须仔细权衡所列出的这些因素,决定哪些是与设施选址紧密相关的,哪些虽然与企业经营或经营结果有关,但是与设施位置的关系并不大,以便在决策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否则有时候所列出的影响因素太多,在具体决策时容易主次分不清楚,做不出最佳的决策。
2、在不同情况下,同一影响因素会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因此决不可生搬硬套任何原则条文,也不可完全模仿照搬已有的经验。最后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时,对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企业而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以及同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可能有很大不同。
3、在选址决策中,一些产业侧重考虑市场因素,如一些对售后服务要求较高,时效性要求较强,运输成本占比较大的产业。就仓储物流业而言,选址就须以仓储物流中心的服务目标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选址模型,评估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完成投资选址。
-选址
-选址问题
-企业
物流配送中心如何设计
物流中心是服务于区域或社会物流的,而社会物流过程又与资源分布、经济地理、工业布局、运输网络等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地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政府及主管部门、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确定物流中心建设与完善的规划方案,和实现一定范围物流系统化的途径与方式。
(1)物流中心规划的主体
物流中心是物流网络中的节点,更多地体现为道路运输系统的基础结构,也是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决策的抉择点和协作、协调的结合部。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或区域经济圈的体系中,物流中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物流中心的规划、筹建、运营方面直接影响到的不仅是道路运输基础设施运用效率,很多情况下,还与城市规划、经济圈的经济运行有极密切的关系;从区域经济圈形成与运行的角度分析,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中心已是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区和结合部。所以,中国大范围的物流设施规划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组织制定的。
物流网络、物流中心及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筹资、融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投资主体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也将成为投资主体之一,此外,还涉及外国资本投人物流基础建设的运作方式如BOT。投资与运营体制反过来也会影响物流设施规划。
还应注意到,不同部门之间在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等过程中的观念、认识不协调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物流中心选址建设取得土地使用权难度很大、土地费用很高;物流中心的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有很多困难;各行业的企业在物流据点选址上无秩序,在住宅区有大量大型货车通过;物流中心周边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恶化等等问题。不仅在发达国家中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2)物流中心规划涉及的因素
多层次、多类型理解物流中心的涵义,并以此指导物流中心的设立是合乎中国国情的。而一下子将物流中心概念的层次拔得很高,就会使许多在社会物流系统化中地位很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尚存在一些缺陷的物流据点,遗憾地被排斥于物流中心、区域物流系统之外,这样做会使人感到“物流中心”可望而不可及,影响人们进行开发研究区域或社会物流网络体系的积极性及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进程,这样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进行物流系统规划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①区域经济发展背景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工业、农业、商业、住宅布局规划;
②交通运输网及物流设施现状。交通运输干线、多式联运小转站、货运站、港口、机场布局现状;
③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增长率,产业结构与布局。一些城市的物流中心选择不合适,往往会在主干线通道上造成交通阻塞、运距过长造成能源浪费、车辆空载率增高、调度困难等问题;
④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东京大学的越正毅教授对交通阻塞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推断,仅东京圈由于交通阻塞的经济损失一年就达一兆日元。
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其规划与筹建主体不同,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物流中心的运行。
(3)物流据点的数目与规模
①物流据点的数目与服务水准。物流据点的数目少,物流功能比较集中,物流成本一般较低。物流据点多,服务网点分散,集散迅速,物流服各水准一般较高,但物流成本一般也较高。
②物流据点数目与规模,物流据点少,物流功能集中,物流据点的规模较大方能满足物流要求。反之,物流据点数目多,平均物流据点的规模应小一些,节约投入资本。
③物流据点规模与土地占用。商者关系密切,土地面积占用大,征地及建设费用高,需要削减企业物流成本的装配制造业、流通业,相应企业业务所涉及的物流据点布局要合适。日本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在日本物流设施的平均规模以物流中心类型不同,区域物流中心约15000平方米,在首都圈、近畿圈、中部圈三大都市圈最大的可达至100000平方米,配送中心一般约7000平方米,最大的可达50000平方米,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地区其物流设施规模都要小一些。
(4)物流据点布局与选址的方法
物流据点布局与选址的常用数学模型主要有,考虑一个或多个物流据点的布局选址模型,考虑运输费用及多个物流据点的布局选址模型等,物流设施选址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具有理论或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法律、法规、规划、土地使用权、物流业务种类、物流设施、筹资能力、交通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因素等很难在一个已具规模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圈模型中都体现出来。因此,物流中心布局选址所涉及一些关键因素,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或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进行选址工作。
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及其有关问题
据资料介绍,在制造企业的总成本中用于物料搬运的占20%至50%,如果合理地进行设施规划可以降低10%至30%。物流中心是大批物资集散的场所,物料搬运是最中心的作业活动,合理设施规划的经济效果将更为显著。国内主要有成都亿博、上海欧麟等能提供物流中心规划和设计的可操作性以及经营管理方法。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人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1)多方筹资组建
物流系统集约化可以大幅度提高物流网络效率,从完整的物流中心职能分析,物流中心经营者应当重视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集约化运营。而物流中心具有相当规模的,往往需要较大资金量投入,各国采用不同的筹资组建物流中心的方式可供我们参考。例如,在法国巴黎最大的中心市场中的Semmaris物流中心筹资建设中,国家出资占最大份额53.21%,巴黎市出资占2%,Val de Marne州出资6.87%,银行出资5.50%,SAGAMRIS州出资3.7%,物流企业及其他方面出资占14.20%。中国应当取长避短,充分发掘和利用已有的、利用效率尚不高的物流资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区域物流系统以外的资本投入。由于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效益更多地体现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所以对于汽车空驶的减少、道路运用效率的提高、物流费用的降低、货物时间效能的增加等等,中国各级政府应予以特别的重视,在筹资、选址及运营中也应给以必要的支持。
(2)逐步完善物流中心的功能
从物流系统的结构可知,社会物流系统化是可以分层次形成的对相应的物流中心的功能也可以分层次逐步完善的。不同层次功能的物流中心、所需的相应硬件与软件,资金与技术投入也是不同的,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形成规模,一次性的投入资金较大,政府、有关部门及物流企业可以先从局部的、专项的物流系统化逐步延伸到区域的、全国的、综合的物流系统化,乃至国际物流系统化。物流中心也可以在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层上,逐步向“三中心合为一体”的高级功能层发展。
(3)政府主管部门要注重宏观规划与监督
尽管提出研究物流系统化报告标志着一项物流软科学研究任务的完成,但物流软科学专家还应注意向有关方面宣传物流系统化研究成果,关心其研究成果的实施情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践成果。
物流中心的布局、建设直接关系到其效率、效益的发挥,因此,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站在部门、行业协作的高度,一方面应当做好社会物流中心的宏观规划工作。如交通部提出的全国45个城市建立公路运输主枢纽的规划,规划中的货运枢纽经过功能扩展之后,基本上能够履行货物集散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控制中心的综合职能;另一方面的法规、政策等方面为社会物流系统化开绿灯,鼓励多元主体投资筹建、完善各种类型物流中心。对业已存在的物流中心,应促进其功能完善、向经济规模方向发展,对于过度分散的、功能单一的物流据点,可以考虑应用市场机制进行物流所需资源的社会配置,使物流中心在社会物流网络中起到应起的地位和作用。 大范围的物流中心在区域经济圈的确立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例如,在法国巴黎南部最大的中心市场,可以为1800万消费者服务,其中1200万人是巴黎150km圈内的消费者。物流中心的地位不仅主要体现在物流枢纽即物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职能上,而且体现在社会、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与运作上。
将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中心,放到道路网与综合运输网、区域经济圈以及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枢纽地位和基础功能上来认识,就会看到现代物流研究的主要课题更多集中在物流总成本的控制、物流系统集约化、全国物流系统的构筑等方面,这正是抓住了物流效益的重要环节。物流中心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新技术的投入与传统经营思想、经营方式的不适应已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在物流中心的规划中,应当注意吸取国外的经验、完善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及运行在中国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把握物流中心的选址区域、规模、运营机能,在物流网络规划、建设与运营有着重要作用。
楼主你好!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
一、规划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统筹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与前瞻性原则
5、环境保护原则
6、柔性原则
7、竞争性原则
8、因地制宜原则
二、规划程序
1、筹划准备阶段
(1)成立专门的规划机构
(2)明确目标定位
(3)资料收集和分析
2、总体规划阶段
(1)规划条件
(2)地址选择
(3)功能流程规划
(4)整体空间布置规划
(5)建筑与设备规划
(6)信息系统规划
(7)作业规则设计
(8)方案评估阶段
(9)详细设计阶段
(10)系统实施阶段
三、仓储配送设施建设规划
1、设施内部构造设计
建筑物、建筑物通道、地面负荷强度、天花板高度、立柱跨度
2、设备选择
运输设备、包装设备、装卸搬运设备、容器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仓储设备、其他生产设备
3、设施内部布局结构规划
收货区、储存区 、理货区、发货区 、加工区 、退货区 、设备存放及维护区 、废物区 、管理区 、辅助服务区
4、影响仓储配送设施选址规划决策的定性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交通条件、土地条件 、客户需求状况 、供应商状况、竞争者状况 、人力资源条件 、政策环境
四、选址方法
1、单一选址的定量方法
最常用的是静态连续选址模型。选址因素包括运输费率和该点的货物运输量等,代表性的方法是重心法(Center-of- gravity Approach)、网格法(Grid Method)、数值分析法,另外还包括图表技术(Graphical Techniques)和近似法(Approximating Methods)等。这些方法体现现实情况的程度、计算的速度和难度、得出最优解的能力都各不相同。
2、多个选址的定量方法
多个配送中心的选址通常采用离散选址模型。常用的选址方法有优化法、模拟法和启发法。优化法包括:精确法,如微积分和数学规划模型、多重心法、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目标规划法(Goal Programming)、树型搜索法(Tree Search Approach)、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及其他方法。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