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铁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
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成本且提高其安全性。
[编辑本段]“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试运行2006年7月1日全面启动。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2005年全线贯通。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编辑本段]青藏铁路的“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由于面临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狂风扰乱工作等几个世界性难题,在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国内外“第一”。
[编辑本段]世界海拔最高,冻土、高海拔段里程最长
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青藏铁路线路图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262.1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编辑本段]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风火山隧道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来到风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对联所吸引:“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严寒、缺氧。
来自陕西咸阳的中铁二十局300多名建设者,参加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攻坚战。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同时,中铁二十局还给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吸氧装备,并提供抗缺氧药物,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吸上足够的氧气。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虽然这里施工条件最恶劣,职工高原病发病率却是全线最低。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产生的弃碴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弃碴含土量约为15%至20%,隧道地质结构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
为了确保了施工质量,中铁二十局投资52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一流的隧道施工设备,在洞内实现了有轨运输,建起了高压蒸汽锅炉、暖风机站和洞内保温、降温系统,解决了洞内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2002年10月19日,风火山隧道—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经过建设者们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编辑本段]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昆仑山隧道
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
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这凝固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
[编辑本段]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
唐古拉车站
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中铁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
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编辑本段]亚洲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
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
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
铺架基地从2002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2002年4月开始试生产。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
从青藏铁路开始铺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铁一局以平均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3.5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他们创造了最高日铺轨6575米、日架桥6.5孔的记录,这一速度与平原地区铺架速度基本相当,并确保了安全与质量。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获批,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航空枢纽,顺丰机场可谓是当之无愧!
顺丰机场的建设考虑与孟菲斯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绝不单纯只是一个输送客流物流的机场,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全国通用的枢纽站——全国天南海北的航运,都将在此汇集,以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这也是为什么,该项目被称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包括机场及配套工程、顺丰转运中心工程、顺丰航空基地工程、外部市政综合配套工程、周边水系改造工程、综合交通配套工程等,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资料显示,核心枢纽将以顺丰航空公司作为主运营公司,并吸引一批航空公司进驻,定位货运为主、客运为辅。货运业务主要满足航空快递运营中转运作需要,兼顾传统航空货运业务,与武汉天河机场构建武汉城市圈航空客货“双枢纽”;客运业务主要服务于鄂州及周边地区的 旅游 、探亲、公务和商务活动等。
山环水抱,“王”者风范
顺丰机场奉行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的“山环水抱必有气”,长江与花马湖在机场飞机起落前后呼应为″水",机场航站楼似"山"。转运中心与综合业务楼相互映衬,同时在南面的入口广场布置水体与绿化,建筑与环境共生,表达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处于武汉城市圈中的鄂州,距离武汉只有1小时车程,从鄂州起飞, 在1.5小时内能覆盖经济总量和人口占全国90%的地区 。鄂州机场的建成,将为湖北人再添一条通往世界的“天路”。而武汉市东西两侧,也将各拥有一个巨大的航空枢纽。“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这里不仅会涌现一个‘鄂黄黄临空经济区’,武汉及周边城市也会自然加入进来,与以天河机场为核心枢纽的武汉临空经济区‘遥相辉映’,形成一个大的概念上的‘双枢纽’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个速度无疑会成为顺丰将后来在国际航空物流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更加固了武汉在全交通枢纽的地位。
顺丰机场建成后将与武汉新港完美对接,助力武汉鄂黄黄临空经济区港经济圈的建设。武汉新港是由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市港口岸线统一规划建设而成,目标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阳逻集装箱港是武汉新港的江北核心港,武汉港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6.02万标箱。
顺丰机场机场建成后,形成武汉双枢纽机场与全国铁路运输的完美对接!扩大物流转运能级及覆盖区域。武汉北站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境内,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编组站之一、武汉铁路局下辖的特等站。武汉北站是全国主要路网性编组站之一,按双向三级七场规模建设。该站俯瞰外形大致呈葫芦状,平均宽度为800至1000米,占地纵深约5公里,共有站线112条,总长约222公里。其日处理货车量初期为1.17万辆,后为1.57万辆,最终达到2.2万辆,高峰期可达3万。
间接带动20万就业岗位,达千亿年产值。
根据规划,顺丰机场周边20公里内,拟重点打造快运物流、航空物流集散、临空高 科技 产业、临空现代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大物流和大数据为动力突出发展医疗 健康 和智慧制造产业等领域。
其中,机场周边1至10公里范围内直接服务于机场运营,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机构和与空港运营相关的行业,如航空公司总部、飞机维修及后勤服务、航材供应、航空配餐、航空维修、旅客服务、货运服务、航空物流及相关配套性的商业和金融类服务等。
机场周边10至20公里范围内规划和布局的重点,主要分布利用机场交通优势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相关产业,如会展中心、总部经济、研发机构、数据处理、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元件与附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与供应、药物制品批发及配送、公共仓储业等产业。
未来,湖北计划依托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在武鄂黄黄地区,大力发展临空产业,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产业要素,努力形成与航空物流联系密切的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航空都市区,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辐射带动区域经济 社会 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据预测,项目有望提供20万的就业岗位,并实现200亿元/年税收和2000亿元的GDP。
项目在申报立项之初,当地军分区就在积极推进机场的军民融合。据了解,此前鄂州市委专门成立了5个专门工作部门,军民融合部就是其中之一,军地双方共同选派人员,负责有关项目建设与军方的协调工作。当然,为兼顾国防功能,鄂州机场在规划建设标准上,可能会高于普通民用机场。虽然投资成本加大了,但对国家航空战略投送的提升价值不可限量。
由于地理区位优势武汉本已是国内铁运交通重要枢纽,随着全球商品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网络信息将不再制约全球贸易的发展,而限制贸易进程的最大因素就是物流,全国乃至世界都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与提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与资金。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也开始发力新的物流模式,武汉就是此次模式的试点单位之一,整合“海,路,空”三方交通资源,提升物流转运效率。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是此次武汉建设 国际交通枢纽 的决心。武汉的4小时铁路经济圈,1.5小时航空经济圈,一带一路经济线,新港航运中心等无疑都是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18年发布的“湖北8分钟”也预示着,湖北迎来了新一波的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