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 / 邮政区码256200
邹平,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滨州市代管;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西北临黄河,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市总面积1250平方千米。[1][2]
邹平是历史上齐鲁上九县之一,夏朝立邹侯国,西汉置县;邹平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济青高速横穿全境26千米,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62千米,距青岛240千米;1991年,境内发现了属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800年;境内拥有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唐李庵、丁公遗址、王薄起义遗址、范公祠等景点80余处。[3]
2019年,邹平市下辖11个镇、5个街道[1],常住人口80.3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1.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5:52.6:4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775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970美元。[4]
中文名
邹平
外文名
Zouping
别名
梁邹
行政区划代码
371681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快速
导航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
社会事业
交通运输
历史文化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著名人物
城市荣誉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置邹平县,治所在今孙家镇。置梁邹县,治所在今韩店镇旧口村。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封武虎为梁邹侯,于梁邹立侯国。置於(wu)陵县,治所在今临池镇古城村。置朝阳县,治所在今码头镇旧延安村东南15里,史称魏王城。置东邹县,治所在今高青县花沟乡花沟村,属青州部千乘郡(治所即今高青县高城镇北)。
东汉时期,为邹平县、梁邹县、於陵县。改朝阳县为东朝阳县,同属青州部济南郡。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为乐安郡(治所临济,在今高青县高城镇西北),东朝阳县又属乐安郡。东邹县失考。
三国魏时期,邹平县、梁邹县、於陵县沿袭汉制,同属济南郡。东朝阳县属东郡。
晋时期,邹平县属济南郡,梁邹县、东朝阳县同属青州部乐安国。改於陵县为乌陵县,旋废,析入土鼓县、逢陵县。永嘉后,梁邹县废。[6]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于梁邹故城侨立平原郡,又侨立平原县以属之。元嘉九年(432年),分青州之地侨立冀州(治所在今历城县),平原郡县隶属之。孝武时,于故於陵县地置武强县(治所在今周村区固玄庄),又于县内置广川郡(治所在今长山镇),属冀州。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济南郡;又为临济县(治所在今章丘县临济镇),属乐安郡。邹平县失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平原郡为东平原郡,属齐州(治所在今历城);又置平原县(治所在今好生镇平原庄),隶东平原郡。武强县隶广川郡。为朝阳县,属济南郡;又为临济县,属东平原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平原县治入东平原郡城(旧口),东平原郡、清河郡(治所在今淄川)与广川郡合并,称东平原郡(治所长山),平原县、武强县隶之。开皇三年(583年),移北齐平原县治于汉邹平故城孙家镇,仍为平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汉旧名,属齐郡。开皇初废东平原郡,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北魏平原县治(今平原庄)置济南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治所在今长山镇)。大业初,并济南县入长山县,隶淄州(治所在今淄川县)。开皇六年(586年)置朝阳县于菅城。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临济县(治所在今章丘临济镇),而别置朝阳县。大业二年(606年),又省朝阳县入济县,属齐郡。邹平县、长山县同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年),以临济县治置邹州。邹平县、长山县、临济县均隶之。武德二年(619年),移邹平县治于赵台城(在今九户镇古王台)。武德八年(625年),邹州废,又移邹平县治复入邹平故城孙家镇。邹平县、临济县改属谭州(治所在今章丘县西平陵城),长山县改属淄州。贞观元年(627年)谭州废,邹平县改隶淄州,临济县改属齐州。景龙元年(707年),析高苑县地于汉梁邹废城(旧口)置济阳县,隶淄州。元和十五年(820年),济阳县省入高苑。五代时期,邹平县、长山县属淄州。临济县属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