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戳是集邮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了解和掌握各个不同时期的邮政历史现状的依据。它反映了一个国家邮政事业的发展和所达到的水平,是邮政史的第一手资料。它是识别邮件类别的标志,是纳费的证据,是邮件处理和传递过程的记录。对戳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编组邮政史方面的邮集。集邮界有句名言:“今日的邮戳,明天的邮史。”
五花八门的邮戳是集邮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集邮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邮戳展示邮政史,今日的邮戳就是明日的邮政史。如在第17届亚洲(香港)国际邮票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之前已盖销,但未来得及投送给在加勒比地区圣卢西亚的收信人。它于1941年11月29日寄出,直至1945年11月3日才送到收信人手中。信封由左至右盖有“服务停止”、“归还”、“香港1941年11月29日”的圆形日戳和“未被拆检”、“被日军于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扣存于香港”的英文字样戳印;信封背面盖有“卡斯翠/1945年11月3日/圣卢西亚”圆形落地戳。这一邮政历史记录完全是靠邮戳完成的,抽去邮戳,这封信的珍罕性也就无从谈起。
特别要提到首、尾日戳。首、尾日戳是某项邮政业务或某种邮品使用时间的上限、下限,如邮票发行首日封、航空线开通的首航封、海运开通的首航封,普通邮票的发行、停用和调资前后的首、尾日封,这些封上的邮政日戳或纪念日戳都承载着邮政史实。同时,因为日戳不能随意加盖,日期数字不准倒换,所以盖有日戳的邮品在集邮研究方面是非常可贵的资料,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亦可作为公证凭据。从对邮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邮戳的启用时间,相当于邮票的首发日;邮戳使用期限(特别是纪念戳、宣传戳、风景戳和首日专用戳等等,往往用一段时间就被封存起来),相当于邮票的“使用时间”;其使用的次数相当于邮票的“发行量”。只使用一天或几个小时的临时邮戳(时效性强)是“发行时间”最短、“发行量”最少的,其存世量也许还少于某些品种的邮票。邮戳的珍罕程度并不亚于邮票,特别是史前封上的邮戳,其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非常可观的。因此,邮戳在集邮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增加了集邮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和娱乐性,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邮戳还具有纪念和宣传作用,这主要依靠纪念邮戳和风景邮戳来实现。纪念邮戳通常为新邮发行和重大节日启用;风景邮戳是风景名胜所在地的邮局使用、刻有当地景观图案的邮政日戳,它既有普通日戳盖销邮票的功能,又有宣传作用。由于这两种邮戳一般都刻有图案,且图案丰富多样,所以深受邮迷喜爱。由于邮戳的长期、广泛的使用,极大地扩充了原来单调的普通邮戳的内容,在客观上为加强宣传精神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起到了载体作用和教育作用,其功效不亚于邮票的作用。
按日本的年份的算法,今年也就是“平成23年”,邮戳上面怎么会是“平成31年”呢!
这种邮戳是日本邮局加盖在从日本寄往国际的信件上面:
有3行:
第一行:城市名:TOKYO(东京),意思为国际邮件由东京转发出
第二行:日期:-31 罗马字(VII或VIII)11 12-18,意思为2011年7月(或8月)31日12时—18时
第三行:国名:JAPAN(日本)
另外,此信封上面应该还有一个日本寄出邮局的邮戳,
也有3行:
第一行:邮局名
第二行:日期:YY.MM.DD(YY是“平成”年号)
第三行:具体时间 0-8、8-12、12-18、18-2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