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钢铁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物资的流动量非常大,从采购环节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生铁、钢坯,到销售环节的钢材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这么庞大而复杂的物流过程使钢铁企业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事务。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独立的物流部门,而这些职能性质相近的物流部门又由于不同环节之间的相对独立而隔离开来,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物流的不顺畅和效率低下。在企业内部物流不便于外包的前提下,大型钢铁企业内部物流实行专业化管理在钢铁行业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钢铁行业需要专业化的物流,钢铁物流亟待专业化。
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总量近7000万吨(包括内部倒运)。目前,厂内物流参与单位众多,据统计,专业从事物流和参与物流过程的单位或部门近十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弊端较多,一是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运输配载,车辆空驶高,运输效率低;二是造成厂内运输车辆拥挤,道路堵塞,不利于对厂内物流运输管理进行统一调度,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三是因参与单位多,导致整个物流应有的衔接、协调机能割裂,从而造成物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降低而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四是物流系统多环节的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应急的多,系统化研究、规范化运作能力不足。五是尽管公司开发应用了ERP信息管理系统,而由于内部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业务流程不够优化,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项目很难发挥其效力。
5项对策
对厂内生产物流实行专业化统管。以服务于总公司生产经营为宗旨,对进厂大宗原燃料、生产环节倒运、钢渣等废弃物外运等生产物流、销售物流,打破横向分散、条块分割、互为堡垒、重叠建设、内耗巨大的现状,实行专业化统管。
对物流产业进行重组改制。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由于参与总公司物流运输的单位众多,带来诸多弊端,建议总公司对现有物流资源实现一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重组、该整合的整合、该剥离地剥离,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引进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和导入先进物流管理和技术,采用集成化物流管理系统,激活管理体制,不仅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资产、降低库存总量,而且使以工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为主的物流产业成为总公司的产业延伸,实行系统化、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最终成为一体化物流。
必须确立总公司物流系统不仅是一个服务配套体系,更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产业化运作,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释放比例较大的物资库存,优化运输线路,减少内部倒运,提高车辆重驶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途径。
在重组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集监管、运营、系统优化为一体的多元成分的物流运营部门。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相对集中整合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由粗放转变为集约,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
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责任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成本的竞争,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压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空间越来越小,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的运营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课题,钢铁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向高层管理干部提供物流信息,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在物流管理方面,今后还应积极推行成果评估和物流盈亏的分析,真正从过去如何掌握物流成本转移到如何应用物流成本上来,注重物流成本效益。
钢铁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基础的行业之一,技术和资金都是最雄厚的,企业信息化基础是的,集约化程度也是相对较高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钢铁物流通过专业化通管,一定能用最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运输作业任务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许多生产企业在加强技术开发和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已经把寻求成本优势和价值优势的目光转向生产前后的物流领域。
1.现代物流是生产流通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把追求利润的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降低物资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新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
进入80年代,面对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人们开始把探寻利润的目光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惊奇地发现创造物流价值的成本相当高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浪费仍然十分突出。再加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等因素,自80年代以后,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就自然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焦点,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物流因其贯穿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通过对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的协调与完善带来巨大的利润。
对第三个利润源理论的最初认识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物流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体系,有本身的目标和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核算;
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
的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物流成为第三个利润源要基于两个自身能力:
第一,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重要影响,物流是企
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通过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等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支持保障营销和采购等活动。所以,物流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成本和利润是相关的,物流作为主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
第二,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为企业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
加了利润,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已成为众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商战利器。
2.现代物流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从“生产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之后,迅速转为“为顾客创造价值”。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时代,价值不仅意味着是有形的金钱,还意味着是无形的、可以感知的利益,这是当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规则。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竞争的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是,企业只做到最低成本,还只是一个成本领先者,就不得不与对手在价格上展开单一的竞争,这种价格上的低级竞争会强化顾客对该产品只是一种普通商品的认识。而一个基于价值优势的竞争战略比单纯的价格竞争战略要优越得多,因为物质上的价值固然重要,而使顾客对所要得到产品的整体价值的认同,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更为重要,即使价格稍高一些,顾客也会接受。
当前既能提供成本优势,又能提供价值优势的管理领域是极少的,而物流管理则是这些并不多的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既能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又能使企业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物流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围,甚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石。
一个拥有卓越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一个物流管理技术娴熟的企业,如果在存货的可得性、递送的及时性和交付的一贯性等方面领先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放眼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物流管理能力,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可以说,物流管理已成为当今工商企业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发展物流,强化物流管理不仅能使企业获取“第三利润源泉”,而且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例如,我国的海尔集团把物流能力定位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重组成立了专业从事物流改革的推进本部,使原料采购、生产支持、物资配送从战略上实现了一体化。该企业希望通过物流重组,实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最大附加值的服务”的管理目标。为了应对加入WTO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将物流管理作为降低经营总成本和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主要手段,把物流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