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Q分析是物流中心的POS系统,进行物流系统的系统规划,从客户定单的品类、数量与订购次数等观点出发,进行出货特征的分析。E(订货件数order entry)、I(货品种类item)、Q(数量quantity),是物流特性的关键因素,EIQ分析就是利用E、I、Q这三个物流关键因素,来研究物流系统的特征,以进行基本的规划。
该理论由日本物流研究所铃木震先生提出并积极推广,铃木震在日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位知名的物流顾问,研究了众多的物流实务案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这样一套完整的分析管理工具。其中,E是指“Entry”,I指“Item”,Q 是指“Quantity”。既是从客户订单的品项,数量,订货次数等方面出发,进行配送特性和出货特性的分析。EIQ分析的分析项目主要有EN(每张订单的订货品项数量分析)(注:N为日文Nnai意“种类”的首字母)、EQ(每张订单的订货数量分析),IQ(每个单品的订货数量分析),IK(每个单品的订货次数分析)(注:K为日文Kasanatsut意“重复”的首字母)。EIQ分析是根据以上四个分析项目的结果进行综合考量,为配送中心提供规划依据。
掌握了这个工具,对于你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因为EIQ在物流上的运用确实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销售数据管理分析、拣货系统规划、储存作业设计、人力需求评估、储位规划管理、营销预测计划及信息系统的整合等方面,其用途分述如下:
1、掌握重要客户及需求特性。通过EQ分析,可以了解客户的订货数量,哪些是大量销售的畅销款,哪些是滞销款,通过PCB分析,以了解客户的订货的方式是属于整栈、箱或单件。同时亦可提供客户对产品及销售区域的特性数据。
2、确定品项需求特性与拣货方式。由IQ分析与IK分析中,可以了解每一种产品品项的出库分布状况,作为产品储存、拣货、分类方式的参考,并提供产品成长或滞销的情况。
3、计算库存及相关作业空间需求。从IQ的总出货平均数乘以品项数,便可作为整体需求量,再乘以库存天数,可估计出库存总需求量:EQ平均量乘以订单数,即可估计出配送车辆需求或备货区域空间。
4、评估人力需求。从PCB分析中得知出货量与标准工时,便能计算出栈板、箱和单件拣取所需要的设备数量及人力需求。
5、储位规划与管理。从EIQ分析数据上计算仓库的储位规划,以使各种产品的储位能在作业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上,获得最经济的效益。
6、提供各作业效率数据。通过对物流中心进行EIQ分析,可以比较各个阶段物流作业的效率,借此就可发现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点,避免系统因外界环境有所改变,而管理者却仍自我感觉良好,故EIQ分析可以作为物流中心的诊断工具,是物流流程优化的一个法宝。
7提供销售或出货预测数据。历史EIQ数据可作为销售预测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可以此来预测未来的物流流量,及时合理地作好各项作业计划,进而提高库存周转率、作业效率和降低配送的前置时间。
8、物流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通过对EIQ资料的分析计算,可以决定物流中心所需要的设备种类或自动化程度,不致造成因为过度自动化面造成财力上的浪费,同时设备又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反而千扰了作业。因为并不是最自动化的设备,就能发挥最高的绩效,物流中心设备系统必须要适合该物流特性,才能达到高效率的作业,无论采用何种程度的自动化设施,必须要进行成本收益Trade-off,能够发挥长期高效益才是选择的根本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方法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详细介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方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能够从事区域物流系统优化、企业物流控制和经营管理、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能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物流业务岗位的任职要求,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整合是职校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建设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特别是要建设完善针对某一领域基层管理岗位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专业学习和顶岗实践交叉进行,保证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时与企业的"零距离"。
1.建立与专业教学改革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业务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入学军训、课程教学中案例模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物流公司见识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1.1 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而且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物流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1.2 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职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快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职校应加大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力度,重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就要求职校必须重视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教师,多方面为教师创造条件,灵活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适当补贴,提倡教师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在职校内部形成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热潮。
同时,可以聘用其他职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校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校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重视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
物流是一门应用性、理论性极强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它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教学要与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讲授或研讨,又或者是座谈、交流,按照不同的教学层次分不同的深度进行授课,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4.建立健全"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及相应的认证体系
为了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物流证书培训,如物流领域的行业协会开设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已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必要补充。目前,我国的物流认证成果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2002引进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的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管理证书,以及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等。当然,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也已经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认证制度和认证体系的建立,既使得物流教育面极大拓宽,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制度激励,促成从业人员甚至学生实现具体的阶段目标。
5.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
企业毕竟是具体的实业单位,他们往往无法实时地全局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出现短时盲目,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人员培训。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个别企业很可能进行一些违规操作而不顾忌员工乃至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美国物流比较注重企业物流,尤其开始注重全球物流战略,但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相应地,作为非官方机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始终坚持企业家办会原则,不受政府影响,但可以与政府合作。其主要责任就是协调物流企业关系、为企业教育和培训合适的从业人员,而相应的`费用及会费则又是协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国的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属于同级别单位,其功能、目标也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类似。因此,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必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6.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职校是培养中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职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职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职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