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作用: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在测量性实验中,多次测量的是同一对象(物理量)的值,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一次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为了达到测量的准确程度,就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普遍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在规律性实验中,若通过一两次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具有偶然性,而多次实验探究出的规律具有普遍性,所以此类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探寻相关实验的普遍规律,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排除因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需要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测量进行实验。
3、多次测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某些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发生在不同状态、不同条件、不同范围下的,其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物理规律,所以这类实验我们探究时,就需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测量,建立测量结果和不同状态、不同条件、不同范围之间的联系,找出对应的关系。
从而找出这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4、多次测量,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某一物理量大小的因素
探究实验中,所研究的物理量大小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但每个因素对这一物理量有无影响,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逐一测量验证。这类实验在中考体现较多,通常先就某一物理现象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影响物理量的因素)。
扩展资料:
测量的四个要素
1.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
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面积、形状、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由于几何量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形状又各式各样,因此对于他们的特性,被测参数的定义,以及标准等都必须加以研究和熟悉,以便进行测量。
2.计量单位:
我国国务院于1977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第三条规定中重申:“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即公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
1984年2月27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长度计量中单位为米(m),其他常用单位有毫米(mm)和微米(μm)。在角度测量中以度、分、秒为单位。
3.测量方法:
指在进行测量时所用的按类叙述的一组操作逻辑次序。对几何量的测量而言,则是根据被测参数的特点,如公差值、大小、轻重、材质、数量等,并分析研究该参数与其他参数的关系,最后确定对该参数如何进行测量的操作方法。
4.测量的准确度:
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任何测量过程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测量误差,误差大说明测量结果离真值远,准确度低。因此,准确度和误差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存在测量误差,任何测量结果都是以一近似值来表示。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