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开始逐渐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也已经开始标准化,预计2020年商用。
G指的是Generation,也就是“代”的意思,例如 5G,表示第5代。
1G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意思,2G、3G、4G、5G就分别指第二、三、四、五代移动通信系统,而这也确实是人为划代。
1G~5G等的定义,主要是从速率,业务类型,传输时延,还有各种切换成功率角度给出具体实现的技术不同。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1G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移动性和蜂窝组网的特性就是从第一代移动通信开始的,但是1G是模拟通信,抗干扰性能差,同时简单的使用FDMA技术使得频率复用度和系统容量都不高。1G主要就是两种制式,分别是来自美洲的AMPS和来自欧洲的TACS(中国当时跟随欧洲使用TACS),那是属于大哥大的时代。
代表:摩托罗拉8000X,即俗称“大哥大”,支持语音、短信等基础功能;
缺点:串号、盗号
2G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入更多的多址技术,包括TDMA和CDMA,同时2G是数字通信,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对接下来的3G和4G奠定了基础,比如分组域的引入,和对空中接口的兼容性改造,使得手机不再只有语音、短信这样单一的业务,还可以更有效率的连入互联网(电路域也可以提供internet业务,只是相对来说分组域更适合internet业务)。2G主要的制式也是两个,分别是来自欧洲ETSI组织的GSM(GPRS/EDGE)和来自美洲以高通公司为主力的TIA组织的CDMA IS95/CDMA2000 1x。
代表:诺基亚7110,支持WAP,支持互联网接入;
缺点:传输速率低,网络不稳定,维护成本高;
3G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前两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并没有一个国际组织做出明确的定义说什么是1G,什么是2G,而是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标准化组织自己制定协议。但是到了3G,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IMT-2000,要求符合IMT-2000要求的才能被接纳为3G技术,具体IMT-2000的需求可以自行百度谷歌维基或参考相关书籍。ITU向全世界征集IMT-2000标准的时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标准化组织都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比如欧洲的ETSI和日本的ARIB/TTC提出了关键参数和技术大致相同的WCDMA技术,随后成立3GPP组织,对WCDMA进行了标准化,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技术PK和口水仗后,形成一份统一的协议,保证彼此接口的兼容。美国以高通公司为首的TIA组织也提出了CDMA-2000,随后纠集利益同盟成立了3GPP2组织,也对CDMA2000进行了标准化。中国当时的CWTS(现为CCSA)也提出了TD-SCDMA,随后加入到3GPP组织中,与来自ETSI的UTRA TDD进行了融合,完成了标准化。所以3G主流的制式主要就是WCDMA、CDMA2000 EVDO、TD-SCDMA这三个,后来IEEE组织的Wimax也获准加入IMT-2000家族,也成了3G标准,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相对于2G来说主要是采用了CDMA技术(暂时无视掉Wimax),扩展了频谱,增加了频谱利用率,提升了速率,更加利于internet业务,同时3G的演进技术将多种多址方式进行了结合(FDD-HSPA、TD-SCDMA都是多种多址技术结合的产物),使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技术和编码技术,还采用了包括多载波捆绑、MIMO等新技术,使得速率进一步提升,部分功能也从RNC之类的上级机器下移到基站中来完成,提高了响应速度,降低了时延。同时3GPP组织在演进3G技术的同时也不断为未来做准备,包括核心网电路域的软交换、分组域和传输网的IP化等等。
代表:苹果、联想、华硕各自推出平板电脑;
优点: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4G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由ITU提出了需求,也就是IMT-Advanced家族,具体需求可自行百度维基谷歌。4G的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两个组织,一个是3GPP组织,代表了绝大多数传统的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等等,LTE/LTE-Advanced出自其手。一个是IEEE组织,主要是IT界对通信界的一次挑战,推出了Wimax的后续,也就是WierlessMAN-Advanced。在3G时代呼风唤雨的高通公司和以其为首的3GPP2组织在4G时代也放弃了自家的UMB技术,转而投向LTE。LTE能得到高通公司和3GPP2组织的支持,可以说是对竞争对手Wimax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高通公司的加入,LTE的利益分配注定也少不了高通,是好是坏看官们自己评判吧。
由于目前4G中以LTE的应用最广泛,所以LTE来说说4G相对于3G的改变。首先是网络架构的大变化,LTE抛弃了2G、3G一直沿用的基站-基站控制器(2G)/无线资源管理器(3G)-核心网这样的网络结构,而改成基站直连核心网,整个网络更加扁平化,降低时延,提升用户感受。核心网方面抛弃了电路域,核心网迈向全IP化,统一由IMS承载原先的业务。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也抛弃3G的CDMA而改成OFDM,其在大带宽上比CDMA更加具备可行性和适应性,大规模使用MIMO技术提升了频率复用度,跨载波聚合能获得更大的频谱带宽从而提升速率,这些技术都是LTE-Advanced能跻身4G标准的重要因素(4G要求静止状态下1Gb/s下行和500Mb/s上行)。4G由于大频谱带宽的需求以及各国各地区频谱资源的稀缺,所以会看到更多的频段被使用,相比之下3G则主要在800/850/900/1700/1900/2100等频段。目前LTE以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成为4G主流,Wimax家族可以说被完全压制,所以4G也很有希望能结束多年以来多个同代制式相争的混乱局面,由LTE实现大致的一个统一。
代表:Android、苹果iOS、Windows移动设备普及;
缺点:覆盖范围有限,数据传输有延迟;
5G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尚未正式商用,不过5G概念已被炒的如火如荼。5G技术标准征集可望于2017底陆续确定,2019年到2020年可看到全球营运商将陆续推出5G商业服务试营,包括: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医疗、VR/AR、工业4.0等关键应用,将驱动新产业生态链。
国际电信联盟IMT-2020也是负责监督5G技术标准制定,日前阐述了5G新技术的优势所在。该机构表示,即将推出的通用规范将支持每平方公里100万个互联网设备、1毫秒延迟以及数据包从一点到另一个点的时间量、更高的能效和频谱效率,以及高达下行20Gb/s的峰值数据下载速度。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车辆间能以0.001秒的速度交换数据。
代表:拭目以待;
缺点:科技发展无止境,5G也肯定有其不足之处,有待各位去发掘;
简要对比5代移动通信的具体区别:
网络信号技术制式速率(bps)典型频率(MHz)覆盖半径1G模拟语音FDMAAMPS、TACS2.4k800/90010-50公里2G数字语音TDMA、CDMAGSM、CDMA64k900/18005-10公里3G数字语音与数据WCDMA、SCDMA
WCDMA、CDMA2000、
TD-SCDMA
2M
1940-1955
2130-2145
2-5公里4G数字语音视频图像OFDM、IMT-AdvancedTD-LTE、FDD-LTE、WiMax1G
2300-2320
1755-1765、1850-1860
1-3公里5G数字语音高清视频IMT-2020 7.5G3300-3600、4800-5000100-300米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低频的使用接近饱和,移动通信的载波频率变得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蜂窝系统的小区半径越来越小(因为频率越高,电磁波的衰减越大)。
当然,小区半径不仅仅是由载波频点决定的,还跟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自然环境、用户密度、人为干扰等。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演进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1G、2G、3G、4G、5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
5G标准化将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是希望2017年底能完成5G标准化的中期里程碑(非独立模式的标准),3GPP计划在2017年12月前能把非独立(Non-Standalone)的标准冻结。
第二阶段,3GPP希望在2018年年中左右实现第二个里程碑,即完成独立(Standalone)模式的标准化。
据《南华早报》于2017年6月报导,Jefferies证券分析师指出,中国三大电信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预估在7年内于5G 基础建设上投入1800亿美元,远高于2013-2020年它们在4G网络1170亿美元的投入。中兴和华为科技等设备制造商将成为主要的受益者。
什么是ISDB-S?
多媒体家庭平台(MHP)是由一个叫UNITEL的欧洲组织提出的,其目标是开发一个可接入多种数字多媒体服务的通用平台。
1993年,在数字电视的交互平台上提出该方案;
1997年,被列入DVB计划中;
1998年7月,Sun Java虚拟机技术被加到MHP内核中;
2000年2月,Steering Board(EIGT指导委员会)第28届大会批准在DVB中加入MHP1.0标准;
2000年7月,MHP1.0成为ETSI标准系列中的TS101 812;
2001年4月,DVB发布MHP1.0.1一致性测试和版本文档,DVB和ETSI中心达成MHP管理协议。MHP专家组着手开发MHP Test Suite;
2001年10月,ETSI发布MHP1.0.1为TS101 812 V1.1.2;
2001年11月,ETSI发布MHP1. 1为TS101 812 V1.1.1;
2002年4月,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使用MHP来实现无线实况转播互动服务的国家;
2002年11月,Streering Board通过根据CableLabs OCAP(美国有线电视实验室交互式服务的有线电视产业软件标准)而制订的GEM(Globally Executable MHP)第一个版本;
2002年12月,DVB通过MHP Test Suite 1.0.2b――第一个完整的MHP测试包;
2003年1月,ETS发布GEM为标准TS102 819;
2003年4月,DVB批准MHP1.0.3,MHP1.1.1,并递交给ETSI,分别进行作为标准TS101 812V1.3.1和标准TS102 812V1.2.1标准化工作;
2003年6月,ARIB(日本DTV标准)宣告在日本的数据广播中接受基于GEM的应用环境;
2003年7月,ETSI就批准发布标准ES201 812 V1.1.1(一个ETSI的MHP标准版本)征询意见。
简单说:
ISDB-S是日本卫星数字电视的制式,S是Satellite的简称。目前能模拟这种数字信号的信号发生器很少,不过深圳纽拉特科技有限公司teleview系列的TVB593和TVB590S可以支持这种调制方式。下面是专业的回答:
Japan started digital broadcasting using the DVB-S standard by PerfecTV in October/1996, and DirecTV in December/1997, with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Still, DVB-S did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Japanese broadcasters, such as NHK, key commercial broadcasting stations like Nippon Television, TBS, Fuji Television, tv asahi, TV Tokyo, and WOWOW (Movie-only Pay-TV broadcasting). Consequently, ARIB developed the ISDB-S standards. The requirements were HDTV capability, interactive services, network access and effective frequency utilization,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DVB-S standard allows the transmission of a bit stream of roughly 34 Mbit/s with a satellite transponder, which means the transponder can send one HDTV channel. Unfortunately, the NHK broadcasting satellite had only four vacant transponders, which led ARIB and NHK to develop ISDB-S: The new standard could transmit at 51 Mbit/s with a single transponder, which means that ISDB-S is 1.5 times more efficient than DVB-S and that one transponder can transmit two HDTV channels, along with other independent audio and data. Digital satellite broadcasting (BS digital) was started by NHK and followed commercial broadcasting stations on 1 December 2000. Today, SKY PerfecTV!, successor of Skyport TV, and Sky D, CS burn, Platone, EP, DirecTV, J Sky B, and PerfecTV!, adopted the ISDB-S system for use on the 110 degree (east longitude) wide-band communication satellit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ummary of ISDB-S (Satellite digital broadcasting)Transmission channel codingModulationTC8PSK, QPSK, BPSK (Hierarchical transmission)Error correction codingInner codingTrellis [TC8PSK] and ConvolutionOuter codingRS(204,188)TMCCConvolution coding+RSTime domain multiplexingTMCCConditional AccessMulti-2Data broadcastingARIB STD-B24 (BML, ECMA script)Service informationARIB STD-B10MultiplexingMPEG-2 SystemsAudio codingMPEG-2 Audio(AAC)Video codingMPEG-2 VideoChannelFrequency and channel specification of Japanese Satellites using ISDB-SMethodBS digital broadcastingWide band CS digital broadcastingFrequency band11.7 to 12.2 GHz12.2 to 12.75 GHzTransmission bit rate51 Mbit/s (TC8PSK)40 Mbit/s (QPSK)Transmission band width34.5 MHz*34.5 MHz*Compatible with 27 MHz band satellite transponder for analog FM broadca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