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古属骆越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壮族的先民骆越人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龙州正式并入中国版图,属象郡辖地。汉属交趾郡龙编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龙州,为该县建置的开始。先天二年(713年)置羁縻龙州。宋皇祐五年(1053年),于下冻、布局等置羁縻冻州,隶属左江道;原羁縻金龙州改为迁龙寨,同年分封为牧,是为土司世袭之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龙州州治由旧州(今弄岗保护区内的旧州屯)迁至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龙州为万户府,属太平路;将羁縻冻州分置上冻、下冻两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龙州万户府为龙州,属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迁龙寨改为金龙峒,属太平府安平土州(在今大新县)管辖。清初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折上龙、下龙(今龙州)为两个土检司,隶太平府;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废下龙移太平府驻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于下龙司地复置龙州,上龙司归龙州承审;乾隆五十七年龙州改龙州厅,仍隶太平府。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废除世袭,改隶龙州厅。宣统元年(1909年),金龙峒从安平州划回龙州厅。民国二年(1912年)升龙州为军政分府,辖凭祥厅、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及金龙峒。1913年裁军政分府,置龙州县。1927年,上龙土司和金龙峒撤并入龙州县,隶镇南督察区,区署设于龙州。1928年又将原上龙土司和金龙峒地析出设上金县。1930年龙州起义,龙州、上金两县成立革命委员会。1937年龙州县更名龙津县。1949年12月,龙津、上金解放。1951年5月5日,龙津、上金并为联合县,县治龙州镇。1952年8月改名为丽江县,隶属崇左专区。1955年复改名龙津县。1958年12月,宁明县、龙津县、凭祥市合并为睦南县,县政府驻凭祥镇。龙津、宁明各划为片。1959年5月10日,复分为宁明县(凭祥市属宁明县)、龙津县。仍称龙津县。1961年12月31日恢复龙州县名至今。 2000年,龙州县辖5个镇、8个乡:龙州镇、下冻镇、水口镇、金龙镇、响水镇、霞秀乡、八角乡、上降乡、彬桥乡、上龙乡、武德乡、逐卜乡、上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579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龙州镇 41317 、下冻镇 20176 、水口镇 21309、 金龙镇 26529、 响水镇 15295 、霞秀乡 20276 、八角乡 10670、 上降乡 11507 、彬桥乡 18338 、上龙乡 18134 、武德乡 17712、 逐卜乡 17179 、上金乡 17348。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霞秀乡与龙州镇合并为龙州镇。 2003年龙州县行政区划一览(5个镇、7个乡):(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100 龙州镇 辖:康平、北门、新华、龙江、高祥、城东、利民7个社区;贯明、百农、岭南、板门、镇秀、新民、河屯、自清、塘巧、东合10个行政村。 101 下冻镇 辖:下冻居委会;布局、两庄、那花、春秀、洞埠、扶伦、峡岗、驮江、下冻9个行政村。 102 水口镇 辖:水口居委会;合平、洞桂、共和、埂宜、沿山、罗回、北胜、康宁、思奇、独山10个行政村。 103 金龙镇 辖:金龙、双蒙、武联、高山、贵平、立丑、光满、横罗、板梯、新兴、民建、侵笔、花都、三圣、敢赛15个行政村。 104 响水镇 辖:新华居委会;响水、平南、龙江、图强、红阳、棉江、高峰、四清、鸣凤9个行政村。 201 八角乡 辖:陇均、龙边、箕斗、菊埂、四平、屏案、八角7个行政村。 202 上降乡 辖:上降、永恒、纯仁、梓丛、江村、里城、鸭水、呼咬8个行政村。 203 彬桥乡 辖:红岭、清明、岜苗、念读、彬桥、垌旦、彬迎、青山、俸村、绕秀、安镇、安民12个行政村。 204 上龙乡 辖:新联、武权、民权、上龙、民强、弄平、板汪、岜那8个行政村。 205 武德乡 辖:三联、精威、保卫、农干、科甲、群合、近梅、武德8个行政村。 206 逐卜乡 辖:牌宗、三叉、广合、崇德、锦阁、逐卜、板要、卫国、峪阳、立信、弄岗11个行政村。 207 上金乡 辖:联甲、新旺、勤江、联江、上金、进明、云江、中山、两岸、卷逢10个行政村。 现龙州县共辖5镇7乡,11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社区)。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龙州,古为百粤地。秦属象郡。
汉初,属南越(粤)国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壅鸡县地,属郁林郡。
三国孙吴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属交州郁林郡。
晋朝,属广州晋兴郡。
南朝,属南定州晋兴郡。
隋朝,属扬州郁林郡。
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置羁縻龙州(州署在今逐卜乡谷阳村旧州屯),属广州郁林郡辖地。州名相传系以上龙乡水陇屯后山脚有泉名“龙泉”而命名,是为县得名之始。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在今金龙乡置有羁縻金龙州,属岭南道安南都护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59年)龙州先属楚,后属南汉宜州治地,州治移至今龙州镇的北门附近。
宋初,复置羁縻龙州,州治移至今龙州城北门外,另于今县地下冻、布局一带置羁縻冻州,均隶广南西路(后改广西路)左江道。原羁縻金龙州改为迁龙寨,隶属无考。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朝廷对龙州实行土官治理,是为龙州土司世袭之始,仍属左江道。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升龙州为万户府,府治移至今龙州城内,属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太平路。将羁縻冻州分置上峒、下峒两土州,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合称上下冻州,归龙州万户府承审,仍属太平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龙州万户府,复称龙州,上下冻州因旧,属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九年(公元1376年)迁龙寨改名金龙峒,隶太平府安平土州。
清初因袭明制。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分龙州为上龙、下龙两个土巡检司,隶太平府。五年(公元1727年),下龙司改土归流,废世袭制,移太平府通判驻龙州城接管。上龙司因原制,仍隶太平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于下龙司地复置龙州,隶太平府,上龙司归龙州承审。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龙州为龙州厅,仍属太平府。金龙峒于嘉庆末年为越南侵并,归越下琅州。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广西行省太平归顺道移治龙州。同年,金龙峒复归中国,仍隶太平府安平州。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废世袭制,属龙州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金龙峒从安平州划归龙州厅管辖。
1912年1月,依照广西军政府厘定的《广西地方官暂行章程》规定,龙州厅升为龙州军政分府,辖凭祥厅、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及金龙峒。
1913年6月,裁军政分府,置龙州县,仍辖上龙土司、上下冻土州及金龙峒,隶镇南监督区。凭祥厅归原治。
1927年,改土归流,上下冻土州并入龙州县。
1928年上龙土司、金龙峒并置上金县,隶镇南督察区(区治设于龙州)。
1930年2月1日,中国***领导龙州起义,两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到3月20日红八军撤离龙州前,属左江革命委员会管辖。是年9月,广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在龙州设置第九民团区,龙州、上金两县隶第九民团区。
1932年4月属民团龙州区。民国23年属龙州行政监督区。民国26年4月,龙州县易名为龙津县。龙津县、上金县隶第十二行政监督区,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解放初期,龙津、上金两县县名不变,属广西省人民政府龙州专员公署管辖。1951年5月5日,两县合并为龙津、上金联合县,县治设于龙州城,1952年8月,改县名为丽江县,属崇左专区管辖。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丽江县名因县名与云南省丽江县同名,复称龙津县,属广西省邕宁专区。同年12月,属桂西僮族自治区邕宁专区。1953年初,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区。1956年初直隶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1月,属广西壮族(原僮族改为壮族)自治区南宁专署。同年12月,龙津、宁明、凭祥三县(市)合并成立睦南县,治凭祥市,1959年1月改名龙州县。5月,裁撤并县建置,原龙津县各机关迁回龙州,仍称龙津县,属南宁专署。1961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龙津县更名为龙州县,1961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龙州县至今,仍属南宁地区。
2002年12月28日,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龙州县划归崇左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