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32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7万。邮政编码561400,县政府驻莲城镇。
目前下辖:莲城镇、沙子镇、鸡场镇、碧痕镇、大厂镇、中营镇和花贡镇;凉水营乡、马场乡、安谷乡、紫马乡、长流乡、大田乡和三宝彝族乡。
泸州人口总数2022
泸州市区: 忠山 在泸州市西郊。明清以后始易今名。为“泸州八景”之一。山巅原有宋庆元年间 (1195-1200) 建的武侯祠,昔每岁庙会,景况甚盛。庙已早废,但春游忠山,已成新俗。山方圆数里,玲珑秀丽,樟柏松楠一片葱茏。 滴乳崖 在泸州市西郊忠山脚下。有泉流出,味甚甘。因北宋诗人黄庭坚来此赞曰“岩上甘泉滴沥,一州泉水皆不及也。”并书“滴浮崖”三字刻于石得名。崖旁有寺,名大云寺,始建于宋,已废。现有殿宇两重,清代重修。有木桥相连。瀑布从岸顶泻下,形成弯曲溪流。 龙马潭 在泸州市区东北10公里。小河碧绿水深似潭,潭内小山若岛。《泸县志》记,北宋嘉佑年间 (1056-1063),山上建寺名冲虚观,后来四周广植梧桐,又名碧梧观。其后历经明崇祯,清乾隆、宣统重建和培修,使之具有较大规模的观宇。现存楼阁系近年重修。 龙透关 在泸州市西郊飞跃村。南临长江,北濒沱江,如一神臂雄锁两江,是古代从陆路入城的必由之路。《泸县志》云:“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蜿蜒曲折,以两江岸边为起止,长数华里,名曰龙透关。”现存古龙透关为清同治二年 (1863年) 重建,长3.5公里,3个烽火台,两道关门,即大关门和小关门。大关门是现在龙透关处,小关门在市中区南城乡政府处。 护国岩 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洲驿永宁河东岸,距城30公里。1916年1月袁世凯窃国,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入川,叙泸之役,出奇制胜,是年7月在绝壁上刻“护国岩”三字以为纪念。每字方1米。其下勒石286个字,字大10厘米,略谓“民国四年,前总统袁世凯叛国称帝,国人恶之。滇始兴师致讨,是曰护国军。锷实董率之,逾军师次蜀南,与袁军遇于纳溪,血战弥月,还宫大洲驿,盖将休兵以图再举”云云。文末署“蔡锷题,民国五年七月勒石”等字。 云峰寺 在泸州市纳溪区长江北岸8公里许方山。云峰寺有两处,老云峰寺在方山云峰之顶,新云峰寺在方山云峰之麓。老云峰寺为唐天宝元年 (742年),慧安禅师始建,宋天然和尚重建,后几经兴废,现存四合院,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新云峰寺,始建于宋 (一说建于唐天宝六载),历代几经兴废,现存寺院全系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僧圣可集资扩建、重修。主体建筑为大雄殿,歇山单檐,琉璃瓦顶,雄踞山间,宏伟壮观。木雕石琢,刻工精美。方山四周,群峰环绕,层峦叠嶂。 泸县 玉蟾山 在泸县城北35公里福集镇外。 青山耸矗,四野平畴,以其山上有巨石如蟾,故名玉蟾山。山岩石壁上从右至左,存有五代和宋、明摩崖造像280多躯,名人题字多处,佛像有数珠观音、日月观音、罗汉、地藏王菩萨等。其中千手观音高1丈余。岩上有明代杨慎书刻“金鳌峰”三字,字大4尺余。穿山洞石壁刻有“玉蟾”二字,传为宋黄庭坚书。 龙脑桥 在泸县大田乡九曲河上。是一座造型奇特、布局优美的石雕桥。桥长54米,高4.5米,有12个桥墩,13孔。桥中间的8个桥墩上,雕二麒麟、一狮、一象、四龙,形态各异,各条龙口中含“宝珠”,完全镂空,可用手拨动,龙的鼻孔可以吹响。桥墩石雕,造型古朴,形态生动,是很有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 合江县 笔架山
2022泸州人口总数约506.73万,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西汉设江阳侯国,梁武帝大同年间建置泸州,泸州在宋代即为西南要会,明代即与成都、重庆三足鼎立,成为当时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
泸州是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文化古迹:
1、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泸州市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明弘治年(1488年-1505年)、清光绪十四年(1884年)及1983年1985年均有维修,迄今保存完好。
2、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泸县大田乡九溪河上。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长54米,宽1.9米,高5米。是全国罕见的明代大型石雕桥,14座桥墩中间的8个上,分别雕刻有龙、象狮、麒麟,其艺术精湛,刀法刚毅,形象生动别致。
3、百子图
百子图位于泸州城西北角。原名真如寺。初建于宋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世俗百子图”石刻,被称为“百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