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省丽水市云和县 [编辑本段]县情概况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9′之间(她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丽水市,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拼音:Yunhe Xian,代码:331125,邮政编码:323600,县政府驻地:云和镇城北路6号。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浙江省政府办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对外开放县。
云和对外交通,通讯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资源充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服务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和丽水市级文明县城。“山水家园 童话世界”是2004年云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云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山地、丘陵问陷落成山间盆地,龙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宽窄不等的河谷盆地,其中以云和盆地面积最大,约26平方公里,为云和县主要产粮区。
云和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其中还有形似吼叫下扑的雄狮而得名的狮子岩和海拔220米望归崖。
狮子岩是由一小山脉及其下端临湖断层峭壁组成,因其形似吼叫下扑的雄狮而得名,山以狮名。从1500米外主山脊分支逶迤下伸至云和湖中。临湖峭壁宽40余米,高20余米,中有内凹岩穴,深2米,3米见方,穴沿有二块1米多高的竖石,整个峭壁如同张嘴呲牙的狮面,崖后有一石径通往山中,石径后为海拔230米的凸山包,密生阔叶树并有多株奇形怪状的松木,如同狮鬃;山包后鞍部下凹后山脉向上延伸,犹如狮背、狮腰,整个造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云和湖的蓄水,在狮子岩左面200米外的湖中形成一直径20米的圆岛,似一绿绣球在引诱看狮子。然而对岸100米外一形似小龙的小山岗横插狮与球中间,如同小龙戏珠,故惹得狮子裂嘴呲牙、跃跃欲扑,欲得不能。游人乘小舟游戈其中,细细品味,妙趣横生。
望归崖位于云和湖南岸杨山头山吊岩头上,海拔220米,崖面向北,立面垂直近90度,悬崖高35米(188米以下不计),最宽处40余米,崖面面积约1000平方米。悬崖背靠大山,下临湖水,在悬崖中央突立一高约4米,底宽约3米的岩石,紧贴悬崖,相距0.6米,崖下原为瓯江大溪,从侧面看,仿佛一伫立江边极目远眺,期盼等待丈夫远归的妇人,在默默祈求丈夫平安归来,故名望归崖。其右下方崖体上有一岩缝,下段最宽处有1.5米,向上延伸进岩体直达崖顶。云和湖枯水期大部露出水面,丰水期仅留上部缝隙,岩质为花岗岩,由山脉向瓯江伸展而成。望归崖离云和湖水面仅10余米。该段落以灌木林,次生阔叶林为主,有杉木人工林镶嵌其中,林相植被保留完好。
水文状况
云和县全境河流属瓯江上游水系的两条干支流:一为瓯江干流龙泉溪,一为瓯江支流小溪的支流梧桐坑。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57万千瓦,年发电量10.50亿千瓦时。梧桐坑水能资源条件最优越。各流域开发利用率以浮云溪干流为最高。
龙泉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出境,境内干流长49公里,流域面积837.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16%。主要支流有麻详溪、浮云溪、石塘坑、泉溪等37条。另有发源于境西南白鹤尖山麓的梧桐坑,流经景宁县梧桐乡注入匝江小溪,境内长24.10公里,流域面积146.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84%。
全县水量资源、水能资源、水域资源丰富,各项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开发利用率都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水量资源总量为10.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528立方米,已开发利用率为6.85%。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57万千瓦,年发电量10.50亿千瓦时,其中属县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开发量8.84万千瓦,年发电量27887.50万千瓦时,已开发利用6850千瓦,开发利用率为7.75%。 1989年3月,建成初级农村电气化县。水域总面积4.03万亩,人均0.36亩,其中可供水产养殖的水域面积3.12万亩,已开发利用3.03万亩,占可开发量的97.12%,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气候特点
云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高气温40.9度,极端最低气-8.3度,年平均降水量1465~1969毫米之间,无霜期240天,日照1774.4小时。小气候发达,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性和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
自然资源
云和县县拥有林地面积117.80万亩,有林地80.70万亩,人均7.40亩。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有乔木材种百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1989年林木总蓄积量139.6万立方米,人均12.8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04%,是浙江省杉木、油茶林基地县之一。“云和雪梨”名闻遐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
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萤石、叶蜡石、高岭土,另有少量铅锌、银、钨、锡、铁、煤等。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由原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的各一半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沙溪乡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
[古代遗迹]
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周恩来视察纪念碑坐落在云和小顺村石塘电站水库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小顺“浙铁”总厂视察,并向全厂职工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抗日救国演讲,使千余工人深受鼓舞。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周恩来视察时的记录。
中日主战场“鸡公骑坳”。位于紧水滩库区大源乡境内。方山岭村与三望排村之间,有一条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叫着“鸡公骑坳”。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省会云和,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无数,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 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农民起义军遗址。在小顺乡续莫圩东侧。地势险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场和关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参农民起义军根据地,今残存寨址和土铣弹痕。
白马山古银矿址。在沙铺乡田坑村南白马山上。有摩崖阴刻楷书,字径28厘米见方,三行竖写,中间为 “张祖师位”,左右两行为“栖耕童子”“采矿郎君”。白马银矿为明代杨广三所开采,有8处洞址,洞中有洞,洞内有井,洞宽窄不等,可左右转,从规模看,开采时间较长。
横山周村青瓷窑址。在赤石乡横山周村东40米的半山坡上。烧造年代为元至明约400余年。窑址保存尚好,坐东朝西,窑床长约60余米,堆积范围约400平方米。产品以圆唇斜腹,圈足碗为主,胎质灰白,灰黄釉,内壁为刻划花及蓖纹,内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风格。窑具有薄圈、匣钵、高脚垫等。
黄源古矿址。在黄源乡黄家舍南上湾山上。有东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矿洞16处,能编号的有1~9号 洞,最高洞口高2.5米,宽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为明代银矿址。
太平军活动旧址。在崇头镇栈云桥旁。清成丰八年(1858)五月,太平军于此大败清军,打死官兵19人。
吴姓大屋长廊。在朱村乡金山下村,清代建筑。总面积2560平方米,面宽80米,进深32米,共有10个 天井,3个石大门,564根柱,3并连,每幢3进2天井,东西厢房。1进5架梁结构,翼角起翘,硬山顶,阴阳瓦合铺,2进7架结构,3进结构与2进同。
魏兰故居。在云和镇新民路51~52号。光复会***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兰故居,52号门额上有“大夫第”3字,1进为天井两庑,八进为花园,3进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间;51号为魏 兰书房,门额上有“植桂书屋”4字。面积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解甲归田。故后,建墓于龙泉溪畔石浦村青尤头飞凤山上,原在一级平台上建有三开间石牌坊(已被破坏),约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级平台石马、石羊和墓碑,约80平方米;三级平台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约36平方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摩崖碑刻]
喷雪。在城东3公里处睦田村狮山。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 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井额上摩崖阴刻宋苏拭题“喷雪”二字。
百无禁忌碑。在黄源乡黄家舍村,明代采矿炼银遗址出土。碑高90厘米,宽85厘米,楷书、竖刻阴 文,其石刻首为:“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舍银坑采办“,落款 为”银官局”,并有天顺二年(1458)款。此碑现竖立在黄家含村石桥头。
望翠峰石碑。在城东睦田村狮山,青石质,碑高0.8米,宽0.4米,厚0.11米,刻楷书“望翠峰”, 背面刻“登云梯”三字,直径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僧来和尚题。 [编辑本段]历史事件 叶宗留起义
明代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叶宗留,庆元(今属浙江)人。正统七年(1442年),他与王能、郑祥四、苍大头、陈恭善等聚众千余人,进入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维持生计,遂于十年起义。起义军进攻永丰(今江西广丰),大败明政府派往镇压的官军,但永丰知县邓容以招抚手段使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又诱杀郑祥四、苍大头等三百多人。叶宗留率众逃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云和(今属浙江)、政和(今福建松政东南)等地,继续采矿,同时积聚力量,准备伺机再起。十二年叶宗留重举义旗,自称“大王”,攻打政和县城后,还师庆元,发展队伍,训练部卒,随后转战福建浦城、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
不久,分兵于江西铅山(今上饶西南)车盘岭,控制了闽、浙、赣交界地带,声势大振。十三年春,福建爆发邓茂七起义,明朝统治者派遣都御史张楷,都督刘得新、陈荣前去镇压,叶宗留为配合福建义军,将这支官军阻于广信(今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使之不得进入福建。十一月,在建阳黄柏铺,叶宗留起义军与官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叶宗留身着红衣,率领起义军奋勇杀敌,不幸中流矢牺牲。起义军拥戴其子叶希八为领袖,在玉山(今属江西)十二都激战,大败明军,杀都督陈荣、指挥戴礼,都御史张楷逃奔福建。此后,起义军更加壮大,与邓茂七起义军互为声援,明军两面受敌,疲于奔命。叶希八又率师回浦城,攻占龙泉(今属浙江),屯于云和、丽水。陶得二、陈鉴胡率众加入。以后,主力入据云和山中。不久,直捣处州。守将频频告急,明廷命都指挥徐恭为总兵官,率兵两千驰往救援,也为起义军声势所吓,守城不敢出。叶希八一面攻打处州,一面声言夺取金华,又分兵广信,杀永丰知县邓颙。陈鉴胡破浙江松阳(今浙江丽水西)、龙泉,活动于浙江武义、义乌、东阳一带,自称太平国王,改元泰定。但不久受招降。十四年五月,明军在镇压了邓茂七起义后,由闽入浙,集中兵力围攻叶宗留起义军余部。在张楷的诱逼之下,景泰元年(1450年),叶希八、陶得二先后投降,起义失败。明统治者血腥屠杀这一地区的起义者及百姓,在起义军主要根据地铜塘封禁数十里,山塘地皆不得耕种,并为加强统治,于次年在浙江分丽水、青田两县为云和、宣平、景宁三县,在福建置永安、寿宁两县。
首届玩具节在云和举办
2000年11月5日至7日云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木制玩具节,主要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浙江省云和县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玩具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云和县玩具协会承办。云集了国内外厂商400余家,设展位150个,节庆活动包括精品展示、贸易洽谈、十佳企业评选、旅游观光等内容。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国家级木制玩具展览。并规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6′,东经119°33′。总面积984平方千米。总人口11.04万人(2005年底)。
县人民政府驻云和镇城北路6号。邮编:323600。代码:331125。区号:0578
云和县辖4个镇、10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云和镇、崇头镇、石塘镇、紧水滩镇;大源乡、云坛乡、朱村乡、黄源乡、云丰乡、沙铺乡、大塆乡、赤石乡、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
2000年,云和县辖4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3273人,其中:云和镇 40213人、石塘镇 6163人、 紧水滩镇 3462人、崇头镇 8130人、沙溪乡 8785人、雾溪畲族乡 1911人、安溪畲族乡 2245人、云坛乡 5326人、朱村乡 5779人、大源乡 2824人、赤石乡 4894人、黄源乡 5332人、大湾乡 1906人、沙铺乡 2666人、云丰乡 3637人。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云和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云和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独特的联姻
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繁衍后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浙江畲族,尤是景宁、云和畲族的婚姻缔结,有它的独特风格。
1、“双头家”。男女结成夫妻后,双头都是自己的家,来回走动,共同生产、共同管理两家的家庭事务,共同赡养两家的父母长辈。形成“两头家”的历史原因,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早年,福建漳州灵芝山,有个姓蓝的和一位姓雷的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只因双方都是独根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赘,久久不能完成结婚愿望。有一天,他(她)们俩一起在山坡砍柴,见一对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头上,又欢乐又亲昵。男的不由叹息道:“燕子呀燕子,我们两人不如你,你们无牵无挂,能自由自在地结合,我俩真诚相爱,却因家庭拖累,没法成亲!”女的看着燕子展翅伴飞,一阵联想,突然笑着对男的说:“燕子成双,秋去春来,南北为家,咱俩何不学燕子的样,也来个两头有家呢!”一句话说得两人笑逐颜开。就这样,男女青年采用两头家的形式结成了夫妻,婚后,两头一家亲,日子过得蛮好。从此,“两头家”就在畲家流传开了。
长期以来,畲族男女共同上山下田,以“两头家”结成夫妻的不仅是独生子女,也有多子女的,特别是山区较为盛行。我们从传说中可以看到,它创意于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家”的启示,兼顾两家的经济生活,是女嫁男赘之外的独创婚俗。当今,在社会上许多独生子女的婚姻结合,也有共同管理两头家庭事务和共同赡养两家父母的。由此可见,畲族“两头家”是独创性和超时代性的优秀联姻习俗。
2、嫁男。所谓嫁男即是男子嫁到女方去。俗称“当儿”或“喊儿”。《畲族简史》记载:“喜招女婿可以婿为子”。女方要向男方送些聘金财礼,男子嫁到女方之后,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员称谓不以“女婿”身份称呼,而是跟新娘同样称父母和兄弟姐妹,亲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视。它与当地汉族的带财礼去,到一定时候可带回的“入赘”截然不同。1998年春,我们对云和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村54对畲族夫妻作过调查,其中男娶女(讨老婆)的22对,占夫妻总数40.7%,女娶男(嫁男)的25对,占46.3%,男女都从外面娶回的7对;占13%,足见,畲族嫁男现象占相当的比重。嫁男,不仅是只生一个女儿人家,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冲破了亲生子传宗接代旧观念,把亲生儿子嫁出去,女儿留在家中,再把别人家的男子娶回当儿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会的生活、婚姻风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为民族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解放以来,更有一些汉族男子嫁到畲家“当儿”的,嫁男婚俗从早年的族内婚演变为民族平等,团结向上的活力。
欢乐的礼仪
当今流行于畲乡的嫁娶礼仪,丰富多彩,场面热闹,充满情趣,是畲族传统文化瑰宝。今陈述部分事象。
1、拦赤郎。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权代表、主要对歌手“对门赤郎”(汉语称“请凤客”)一人,对歌手“赤郎”(汉语称“行郎”)若干人、媒人等(总人数要双数)组成迎亲队伍,挑着礼担去迎亲。当走到新娘家门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树刺架在板凳上拦住嬉闹一番,媒人要放鞭炮,递去红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开,女方接过礼担,方可跨进门槛。俗称“拦赤郎”。有拦路则示意晚上要对歌。
据景宁畲民说:以刺拦路,意示女方山歌象刺那么锋利,如无山歌不得进入家门,若准备好山歌,则请递上红包,自行挑刺,再进家门。云和畲族则说:畲家迎亲挑礼担如用抵棒,是讥笑女方索礼过重,所以要拦赤郎,看看有无以抵棒“讥笑”,若有,则罚“抵棒酒”。相传有位初学的年轻赤郎,晓得对方有罚抵棒酒俗规,唯怕被酒罚醉。可是肩挑礼担走到新娘家有二十多里的崎岖山路,不用抵棒怕摔翻。他左思右想,用小毛竹通去竹节,上方留一口的竹抵棒。到了新娘家门前,果真罚抵棒酒了。他左手按挎抵棒撑牢礼担,右手接过姑娘们斟来的酒饮了一碗,再饮怕醉,就把后来的酒咕噜、咕噜往竹抵棒口里灌,自言自语对着抵棒说:“抵棒呀抵棒,这抵棒酒该是你饮的喏,快饮,快饮!”他边嘟嚷,边往竹抵棒灌酒,逗得众人棒腹大笑,至今传为趣话。
之一。该村民俗风情极为浓厚,畲文化艺术活动频
邮编:121000
黑山县是辽宁省锦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东北端。东部依绕阳河与辽中县、新民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北宁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阜新蒙古自治县为邻。地处东经121°49′至122°36′,北纬41°29′至42°08′之间。全县面积24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4万人。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回、朝鲜等16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黑山镇中大中路189号。邮政编码121400。主要的风景区有蛇盘山旅游区、龙湾水库旅游区等。
目前黑山网民用于交流的网上平台有:百度-黑山吧 黑山家园等 黑山家园网址:041655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黑山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气候特点
黑山县处于温带半湿润区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一月平均气温-10.7℃,最低气温-27.6℃;七月平均气温24.2℃,最高气温35℃。年平均降水量586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
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自然资源
黑山县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黑山县矿产资源已开采和探明的有膨润土、煤、沸石、珍珠岩、玛瑙石、石油、绵石等。其中膨润土储量约6亿吨,质量之优居全国之冠,是目前亚洲第一大矿。
地名由来
黑山明代名镇远堡,清初又叫小河山、小黑山。县城东北隅有小黑山,古上帝庙建于其巅。该山虽不甚高,但登临其上,远望群山,近瞻县街,如在足下。黑山之名系依此山而得。
历史沿革
黑山自古即属华夏版图。古往今来,虽历尽沧桑,而黑山却一直是中华民族劳动、生息、繁衍的处方。
远在唐尧之世,黑山即为冀州之域。禹平水土,置九州,黑山在虞,夏商时代为营州属境(据《大明一统志》:广宁以西为幽州,广宁以东之地为营州)。殷制九州,与舜时异,而黑山仍属营州。
周时,黑山为幽州地。战国时期,黑山属燕国领地。燕置辽东、辽西两郡,黑山为辽东郡地。治所幽平(今辽阳市)。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黑山境仍属于辽东郡(那治襄平,今辽阳市)。辽东、辽西两郡,以大凌河分界,以西为辽西郡,以东为辽东郡。
西汉时,沿秦旧制,仍置辽东郡,并在今北镇设无虑县,黑山属幽州刺支部辽东郡无虑县地。
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黑山为辽东属国地,仍属无虑县。
三国时期,黑山属曹魏地。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置辽东属国,后改昌黎郡。治所在幽州昌黎郡(今义县)。黑山为昌黎郡所辖。
西晋时黑山仍属昌黎郡(今义县),隶平州(今辽阳市)所辖。
东晋及十六国时,辽河流域的鲜卑族崛起,慕容氏进行地方割据,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先后都龙城(今朝阳)、都蓟(今天津省蓟县)、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黑山为前燕地。慕容_四年,即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燕徙昌黎郡于龙城(今朝阳市),黑山属昌黎郡地。
前秦永兴元年(公元357年)氐族苻坚,灭燕,统一北方,黑山地入前秦。仍属昌黎郡(今朝阳市)管辖。
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失败后,原被灭各国及各族首领纷起立国,鲜卑贵族慕容垂复建燕国,史称后燕。后燕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黑山又地入后燕,仍属昌黎郡(今朝阳市)所辖。
公元407年冯跋推翻后燕的统治,再建燕国,即天王位于昌黎(今朝阳),史称北燕。黑山又为北燕地,仍属昌黎郡(今朝阳管辖)。
南北朝时,黑山地属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北魏置营州于龙城(今朝阳市),领昌黎等郡,黑山为营州昌黎郡(今朝阳)属境。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黑山地属北齐,仍为营州昌黎郡(今朝阳)地。
隋朝属燕郡(今义县)。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于柳城燕郡(今义县)之北,取秦汉旧名置辽西郡。统怀远等三县,黑山为辽西怀远县(今北镇附近)所辖。
唐贞观初,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并改置柳城(今朝阳)为营州,黑山为河北道营州所辖。其后因渤海侵据,安东都护府内迁至辽东地区,旋治辽东城(今辽阳)又迁新城(今抚顺市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迁辽西故郡城(今义县东南大凌河东岸)。黑山县又为安东都护府辖地,属巫闾守捉(今北镇)。至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节度使再行南迁,都护府废。
辽代属东京道显州奉先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对峙。黑山地属辽国。辽置显州(治所在今北镇西南)并设山东县(今北镇)。黑山地属显州山东县管辖。
金时属北京路广宁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设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太宗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南以秦岭、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黑山地属金国。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改辽显州为广宁府(今北镇),后又改山东县为广宁府,后又改山东县为广宁县(今北镇境),黑山为广宁县地。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广宁县改称望平县,治梁鱼务,黑山为望平县地。望平县治所在县境内之姜屯镇土城子,即今莲花泡池。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以路为制。元改广宁府为广宁府路(今北镇)。黑山隶属广宁路,仍归望平县管辖。(望平县治所,仍在本县境内土城子)至元十五年(公元1355年)改望平县为望平军民千户所,后复为县,黑山属之。
明建国后,废府路制,立军卫制。将广宁路改为广宁卫(治所今北镇)。黑山为广宁卫管辖。
清入关后,本境分属广宁县(今北镇)。当时东北三省实行将军制,广宁县隶属奉天省盛京将军统辖。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分广宁(今北镇)、承德黑山(今沈阳)二县地置新民厅。隶奉天府,黑山西境属广宁县,东境属新民厅。嗣后,清政府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清除鞭长莫及之弊,乃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在广宁、新民分治,置官设县,名为镇安县(并于小三家子设镇安分县)。
1914年1月,因与陕西镇安县同名,后改为黑山县,隶属于奉天省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32年属奉天省。1935年属锦州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辽宁省锦州市辖县至今。
2002年1月31日,辽政[2002]34号文件批复:撤销镇安满族乡、羊肠河镇,合并设立镇安满族乡;撤销胜利乡、太和镇,合并设立太和镇;撤销二道乡、绕阳河镇,合并设立绕阳河镇;撤销六合乡、英城子乡,合并设立英城子乡;撤销四间房乡、常兴镇,合并设立常兴镇;撤销李屯乡、芳山镇,合并设立芳山镇;撤销罗屯乡、薛屯乡,合并设立薛屯乡;撤销白厂门满族镇、无梁殿满族镇,分别设立白厂门镇、无梁殿镇。
2002年3月,乡镇正式调整:英城子乡、六合乡合并为英城子乡;芳山镇、李屯乡合并为芳山镇;薛屯乡、罗屯乡合并为薛屯乡;太和镇、胜利乡合并为太和镇;绕阳河镇、二道乡合并为绕阳河镇;羊肠河镇、镇安乡合并为镇安满族乡;常兴镇、四间房乡合并为常兴镇。
文物古迹
辽代古墓群
黑山县发掘一处辽代早期古墓群。共出土珍贵文物近20件(套),其中青铜阴阳人面像为罕见文物。
此次发掘的古墓群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前红石槽子村西北1公里处,共有3座墓室,初步推断为家族墓群。根据古墓的结构以及出土绳纹砖的特征,考古人员认定古墓群属辽代早期。
1号墓是该墓群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主要有:海兽葡萄镜、盘口穿带壶、白瓷小罐、青铜阴阳人面像各一只;铁剪子、铁刀、铁盆和铁轴等铁器若干。2号墓和3号墓早期曾严重被盗,基本被洗劫一空,只是出土了一些文物残片。据悉,该古墓群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锦州地区发掘的最大辽代墓群。
据考古专家介绍,此次辽代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不仅抢救了一些珍贵的文物,更重要的是,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等有着珍贵的实物史料价值。
历史事件
黑山阻击战
黑山阻击战是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黑山、大虎山地区进行的一次坚守防御作战。黑山、大虎山位于辽河与医巫闾山山脉之间的走廊地带,是由沈阳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黑山、大虎山像两扇铁门,开则南北畅通,关则人车堵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蒋介石强令由东北“剿总”主力编成的“西进兵团”(又称廖耀湘兵团)从彰武、新立屯地区南进,企图夺取黑山、大虎山,以便重占锦州,打通北宁路。为阻止廖耀湘兵团西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和第1纵队1个师及内蒙军区骑兵第1师在黑山、大虎山地区组织坚守防御。
10月21日,廖耀湘的先头搜索部队,已经进占了离黑山六十公里的芳山镇。23日,廖耀湘主力先头部队,沿新立屯、芳山镇南下,直逼我尖山子、胡家窝棚警戒阵地。24日空中支援主攻黑山方向未果,25日一开始,敌人即调集大部重炮群,把矛头指向高家屯,而且扩展了轰击幅度,不仅针对“一_一”、“九二”、“石头山”,就连高家屯最南端的下湾子,也被吞噬在一片炮火中了。
26日四时,我纵队三个师同时向大虎山以东地区,全线投入反攻。此时,廖耀湘兵团围困在大虎山以东,已被我东北大军压挤在仅有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宽的狭长地区内了。
行政区划
黑山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镇:新立屯镇、黑山镇、八道壕镇、小东镇、大虎山镇、无梁殿镇、白厂门镇、半拉门镇、四家子镇、芳山镇、励家镇、胡家镇、姜屯镇、绕阳河镇、常兴镇、新兴镇、太和镇。
乡:大兴乡、英城子乡、段家乡、薛屯乡。
民族乡:镇安满族乡。
黑山镇镇政府驻解放南街25号,人口7.30万人,面积33.24平方千米,辖14个社区居委会:吉祥、立新、东升、龙兴、向阳、利民、环中、光荣、石龙、水安、南湖、东小河、兴工、东丹;7个村委会:城关、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黄家壕、石家子。
大虎山镇镇政府驻前进胡同1号,人口4.91万人,面积104.39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居委会:北居宅、前进、胜利、向阳、西居宅、东居宅、磷肥;20个村委会:镇东、镇西、沈家、望山、龙山、万家、三台子、曹家壕、四台子、李家窝铺、青苔泡、大王家、七台子、五台子、范家、连城、腰路子、丛家、羊圈子、西曹家。
新立屯镇镇政府驻定北路8号,人口3.33万人,面积66.43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居委会:兴顺、通财、光明、进德、铁北;18个村委会:新北、新园、新立、新华、新东、新西、大八家子、王庄屯、上火石岭、青石岭、兴隆台、黄台、靠山屯、荒地、双山子、泉眼、东四家子、冯家。
八道壕镇镇政府驻平安街15号,人口4.58万人,面积90.09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居委会:平安、矿北、矿西、矿东、矿南、新建;21个村委会:八道壕、陈八道壕、曹屯、前红、后红、南营子、大夏、小夏、八家子、韦城子、戴屯、西水泉、黄家、南三家、窝铺、张罗、江西、江东、秦屯、孔屯、望北楼。
白厂门镇镇政府驻白厂门村,人口1.73万人,面积94.29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白厂门;16个村委会:白厂门、城西、三台东、三台西、石头堡子、西康屯、阎屯、韩屯、南八家子、檀屯、三道沟、石家沟、翟家沟、二台、头台、郭荒地。
胡家镇镇政府驻胡家村,人口2.40万人,面积95.78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胡家;18个村委会:胡家、河沿、朱屯、孤家子、金家、西茶棚、三合、甄家、前黑、北小、小荒、小谢、西尤、东兴、东下、头道、元山子、蒋屯。
无梁殿镇镇政府驻无梁殿东,人口2.36万人,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振兴;19个村委会:无梁殿东、无梁殿西、廖屯、韩家、砬子山、大民屯、刘屯、大崔屯、和平、郭家、东长岗子、赖坨子、张家、廉家岗子、卡拉木、大杨家、谷屯、孟屯、后荒。
半拉门镇镇政府驻半拉门东村,人口1.90万人,面积117.98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半拉门东;17个村委会:半拉门西、半拉门东、半拉门南、大西荒、石狮子、郝家、小鄢家、靠山、代民、三道、曹岗子、大岗子、五棵树、刘油房、三姓、大双岗子、大鄢家。
绕阳河镇镇政府驻绕阳河,人口2.93万人,面积137.71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铁南、铁北;23个村委会:绕阳河、仗房屯、大三家子、周屯、佟屯、车屯、九间、郭家窝铺、李岗子、福有、曹家、腰韩家、立新、二道东、二道西、十五户、程家、段家窝铺、张刘、茶棚、张岗子、曹家窝铺、东岔。
励家镇镇政府驻励家,人口2.79万人,面积101.03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铁南、铁北;16个村委会:励家、李家、贾家、娄家、平房、阎家、广盛、双岗子、晏家、前邢、崔岗子、大孙家、翟家、黑头、陈家、西王家。
姜屯镇镇政府驻姜东,人口2.33万人,面积91.17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姜屯;15个村委会:姜东、姜西、杨屯、土城子、兰屯、西三家子、袁家、郭油房、谢家、连屯、王甸子、会巨、白家、长岗子、杜屯。
常兴镇镇政府驻常兴村,人口2.47万人,面积118.37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常兴、唐家;24个村委会:常兴、太平、张岗子、曹家屯、义合庄、大刘家、聂家、八旗、两家子、王家窝铺、唐家、崔家、四间房、牛家、安家河、民卷、北王家、西腰、马架子、桥家、大吴家、孙家、郭牛、赵家。
芳山镇 镇政府驻芳山村,人口3.37万人,面积153.49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芳山;30个村委会:芳山、南水泉、河洼、英窝、韭池子、西盛屯、靠边、小河山、北水泉、四芳台、下四家子、牛蹄洼、佛堂、东孟屯、偏坡子、乱石、八间、石柱子、六间、瓦盆、东公廒、庙岗子、老河身、李屯、西孟屯、双四、小新、赵屯、北郭屯、罗台。
小东镇镇政府驻小东南街,人口3.20万人,面积227.13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居委会:南街、北街、河东街;7个村委会:小东、新农、苗岗子、大黑山、牧养、铁北、酒花。
四家子镇镇政府驻四家子村,人口2.08万人,面积126.69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四家子;17个村委会:四家子、卢三家子、大兴堡、前十八家、后十八家、代平房、十七户、许小、东赵家、马圈子、后李家、中心屯、陈家街、庞坨子、杨家、高家、六间房。
新兴镇镇政府驻新兴,人口1.48万人,面积165.88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新兴;16个村委会:芍药、北金家、石庙子、东方店、康屯、马家岗子、齐家、茨榆、陶家、宋家窝铺、卧牛、蔡胡、叶沙、前尖、后尖、高家窝铺。
太和镇镇政府驻太和村,人口2.70万人,面积118.28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太和;25个村委会:太和、耿屯、翟屯、包屯、刘二金、西邱、大谢、西公廒、龙湾、纪屯、大菸沟、小榆树、王宪、胜利、北邵屯、罗家、大康屯、稍户、自强、尖山子、白台子、塘坊、五间、兰泥、颜屯。
段家乡乡政府段家,人口2.70万人,面积75.08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段家、坨山子、王家、西赵家、庞家、刘家、老泡子、中心、于坨子、么台子、王炮屯、朝阳寺、大营盘、许家岭、张屯、哈屯、邵屯、民屯、崔屯。
薛屯乡乡政府薛屯,人口2.09万人,面积102.78平方千米,辖25个村委会:薛屯、东水泉、大毛、下火石岭、杏山、小段家、东下洼、羊城、北甸子、后黑、山西头、红石、罗屯、张户、东风、白庙子、羊乃坨、蔡沟、新岗子、下洼子、老官、盛屯、北朱屯、丁三家、韩家。
英城子乡乡政府英城子,人口2.16万人,面积118.32平方千米,辖23个村委会:英城子、邢坨子、朝北、歪脖山、邵岗子、宋家、北五台子、五家子、小磨子、于家、吴屯、北狼洞、六合、团山子、骆驼山子、小豆屯、大豆屯、塘泡、长岭子、北孟屯、房申、迷子山、河东。
大兴乡乡政府大兴,人口1.02万人,面积64.33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大兴、杨家窝铺、郑家、孟小、周家窝铺、马家、三家子、狼洞、大吴台、长沟。
镇安满族乡乡政府解放北街34号,人口3.45万人,面积116.67平方千米,辖1个社区居委会:羊肠河;31个村委会:颜家、五里、景家、尤镇、陈屯、十里、孙屯、山东、下湾子、东边壕、马屯、西赵屯、营房、营盘、周家、大岭、高屯、司屯、羊肠河、冯家、小蒋屯、宋屯、水泉、肖屯、郭屯、东拉、西拉、和义、团台子、沈屯、望牛台。
经济概况
黑山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全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200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 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黑山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八大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黑山主要产品膨润土(粉)、硫酸、液氨、碳酸氢铵、三元复合肥、药用碘、机制纸、棉白糖,白酒、暖气片、水泥、红砖、木制品、剪板机刃、焊按钢管:消防报警器等。其中海藻酸钠、甘露醇、提花浴巾、毛巾被、服装、钢锹、镐锄、卫生筷等15种拳头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黑山县矿产资源已开采和探明的有膨润土、煤、沸石、珍珠岩、玛瑙石、石油、绵石等。其中膨润土储量约6亿吨,质量之优居全国之冠,是目前亚洲第一大矿。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黑山县位列第481名。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黑山县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黑山县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黑山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2月,黑山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黑山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05年,黑山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25名。
2004年,黑山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4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