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治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我国专家、志愿者踊跃参与到栽种树木,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然而,古代也是有沙尘暴天气的,古人落后的生产条件如何抵抗沙尘暴?他们知道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吗?考古学家在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发现了一个汉简,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沙尘暴文物,还解答了人们对种种问题的疑惑。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形成这种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首先是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其次是人为因素,若人类对植被进行大量破坏,别小瞧沙尘暴造成的影响,每当它来临,都有都有可能造成交通的阻塞,甚至水电全部中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引起火灾,造成人类、动物的伤亡。所以,现代对于沙尘暴天气的治理还是非常重视的。
现代对于沙尘暴的形成,也有非常科学的理解和解释。然而,在古人的眼中,有没有过沙尘暴现象?他们是怎么看待沙尘暴的?仔细查阅古代历史就会发现,原来从公元前3世纪,至1949年的2100多年间,有记载的大沙尘暴一共出现了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
唐朝甚至有诗人特意写了一首诗,记录了沙尘暴在他们眼中的情形。唐代李益写过《度破讷沙二首·其二》:“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第一句就描述了沙尘暴的风沙:“在破讷沙沙头大雁正在飞,”后面又描述了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看来,风沙弥漫的大漠,在唐朝诗人的眼中,反而与英勇的的战士们相辅相成,形成一派极为壮观的景象。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对沙尘暴详细的记录。“项王……大破汉军……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的大军在今天的安徽彭城一带大战,刘邦的汉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刘邦本人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救了刘邦的命,使得楚军大乱,刘邦得以带着残存的数十个骑兵慌忙逃命——假如刘邦当时被俘,很有可能会被项羽杀掉,没想到一场沙尘暴,竟然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沙尘暴记载的典故,在中国的考古界中,有没有关于沙尘暴相关的文物出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一块汉简。只见汉简上,竟然记载了有关当时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事件,从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沙尘暴文物”。
专家对敦煌出土的汉简,进行了整理。他们发现汉简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日不显,风飞沙,霾雾蔽天,遗 马失车……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在2000多年前的一天,某官府派出人员去执行公务,也给他配了一辆马车和一匹马,然而,简单的公务却在中途被打断了,此人无奈地奔跑回来。因为他在前进的路途当中,遇到了很强的沙尘暴,沙土把马车都刮坏了,马匹也吓跑了,他只能一个人狼狈的回来,差点丢失性命。此次发现载有沙尘暴的汉简,寥寥数语,却记载了当时人们对沙尘暴的反应,成了我国可以证实沙尘暴历史的珍贵文物。
“汉简”其实就是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绝大部分记录的是汉武帝开拓河西、开发西部的早期历史。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汉简,它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个沙尘暴文物,还用直接的历史证据,解开了人们对于古代沙尘暴的疑惑。感谢考古专家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这也侧面的反映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的伤害有多大,不管在何年代,我们都要保护环境,让大自然变得更好,这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汉代大将军统管五部,请问是哪五部
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四 征 :征东 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征西 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征南 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征北 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四将军的合称。四 平 :与四征、四镇、四平,在众多的将军号,均居前列。四 镇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将军。四镇将军比四征将军地位稍此,但不同时设立,两者俸禄相当。前后左右将军: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护将军(都护):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汉代中央军分南军,北军。北军长官为中尉(主要负责国家政权稳定,是汉军精锐部队),北军的长官为卫尉(主要负责驻守皇城宫城)。城门校尉掌长安守城部队,负责外城安全。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分别统领虎贲和羽林两支强大的禁卫军,是皇帝的卫队。汉代大将军统管五部,但羽林和虎贲为皇帝直属部队,没有皇帝命令不能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