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自贡市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一批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收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讳改名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讳,改为富顺监。元代曾升为富顺州。明代又降为富顺县,延至清代,建置未变。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在距富顺县城西去九十里的荣溪本滨(即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凿成功,逐渐取代了因淡水渗溢而坍塌的富义、邓井等原主要盐井而成为富顺县新的盐业生产中心。公井镇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公井县、由于两地盐业生产的繁荣,清雍正八年(1730),分设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署和荣县贡井县丞署。分属富、荣二县的自流并、贡井,即是现今自贡市的自流井、贡井两区。由于相距不过10里,在盐业生产中逐渐联为一体,合称“富义厂"、“富荣厂”。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富荣盐场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历史上井盐生产之鼎盛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产井盐15万吨。1914年以后,两地虽仍分属两县,但已“地方称自贡,盐场称富荣”了。自流并称东场或下厂,贡井称西场或上厂。1928年和1932年,曾两度提出设市。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设市之需尤迫。1938年经四川省批准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之后,至1939年9月1日,始将自流井和贡井正式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成立省辖的自贡市。自1949年12月5日以来,自贡一直是四川省直辖市之一。随着盐业、化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继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之后,1983年又将富顺县划人自贡市行政区划之内。至此,自贡市形成今天四区两县的规模。自贡是天府之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市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幅员面积4 3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81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320万人,区号0813,邮政编码643000,车牌编号:川C长期是经济第3名。四川第3个成立市的,全国最早的20个。详细请去自贡通网站: zigong.3u自贡同时是恐龙之乡:因为有恐龙化石,和世界3大之一恐龙遗址博物馆还是南国灯城:因为天下第一灯就在自贡!
请问中国的盐都是哪儿?
答案 四川 自贡市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一批盐井。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