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矿区、郊区、开发区
两县是盂县、平定县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侧;位于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交界,西与太原市、寿阳县相联,南与昔阳县相邻,北与五台县、定襄县接壤。辖区东西最狭处仅32公里,东西最宽82千米,南北最长106千米,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
阳泉市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市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气候特点: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天云高气爽,降温快;冬季干冷,时有风沙天气。本境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太阳辐射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33.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696.3~2886.3小时。热量资源可满足一年一熟,不少地方可达两年三熟。年均气温不同地点相差很大,最暧处(娘子时河谷)高达13.2℃,最冷处(坪塔梁)仅为2.0℃,一般 8~12℃。大于或等于10℃积温为2400~3000℃,无霜期平均为130~180天。年降水量北部多于南部,平定为537毫米,市区560毫米,盂县590毫米。旱灾、洪涝、雹灾、风灾、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全市可分为温寒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包括温和湿润农业气候亚区及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亚区),温暖农业气候区(包括温暖湿润农业气候区及温暖半润农业气候亚区),暖温农业气候区。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362.1平方公里;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从整体看,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为1803.6米,最低点海拔仅为350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阳泉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截止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130.9万,其中城镇人口73.9万,乡村人口60万。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南大街23号。邮编:045000。行政区划代码:140300。区号:0353。拼音:Yangquan Shi ,英文名:Yangquan City。
阳泉市 面积4451平方千米,人口130.9万(2006年)。
城 区 面积 1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45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300号。
矿 区 面积 10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00。
郊 区 面积 63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11。
平定县 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045200。县人民政府驻冠山镇。
盂 县 面积2439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045100。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
山西阳泉辖3区、2县。分别是: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
阳泉市地处阳泉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14°4′,北纬37°40′-38°31′,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北接定襄、五台两县,东临河北平山、井陉,南连昔阳,西俟寿阳、阳曲县,人称“三晋妥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晋东雄绕”。
扩展资料城区位于市境中部偏南,面积为16.19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0.43%。
矿区位于阳泉市西南部,下辖六个街道,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
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麓,下辖4镇4乡,总面积616.89平方公里。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 63公里,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
平定县位于阳泉东南部,距阳泉市区9千米,面积1394平方公里,辖8镇2乡。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山西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