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称“睢(suǐ)”,关于水族的来源,有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扩展资料
水族的名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定下的。在唐宋前,水族被称之为“獠”,北宋时期,在这个区域出现了“抚水州”,而到了明朝的时候,“水”族就开始出现在了史书的记载之中,而到了清朝的时候一般都称之为“水家”、“水苗家”等,到了新中国成立,才有了水族的统称叫法。
水族还有过一次迁徙,是在秦王朝时期,那是后秦始皇征剿岭南,导致了水族先民被迫进行了举族大迁徙,这让水族的先民脱离于了百越部落这个母体,逐渐向着单一形式的民族发展,而第二次迁徙的地方是到了龙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带,大致也很像后世的分布格局。
经过八九百年发展,唐朝时期,水族逐渐成了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本来的“睢”的叫法也被改了“水”,这就和“抚水州”有关了。
水族的作物为水稻,农业的发展非常不错,在史书上有“种稻似湖湘”这样的描述,而为了反抗封建王朝所针对的高压统治,水族的上层人进行过武装,在史书中有多次的“犯边作乱”记载。
在宋时期,抚水州几乎没有停止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活动,在1016年(宋大中的祥符九年),平州的刺史曹克明奉命进行了军队镇压,这才解决了问题。
而“抚水州”也被改了名,叫“安化州”,“抚水县”改成了“归仁县”,“京水县”改为了“长官宁县”,宋朝除了改名字外,还有意识的让水族迁移汉人居所,迁移者给田粮。
又经过了几个朝代的发展,水族已经进入了封建的形式中来,而清朝末期,水族也被帝国势力所袭扰,而原本种植粮食的农民也有大量被忽悠种植鸦片,农业受到了破坏,但纺织业因为工业的打击也进入了洋纱加工手工业这样的工业中来。
在辛亥革命后,这里也出现了许多矿厂,而资本势力也对当地的民众严重的剥削了起来,在后来混乱的数十年中,水族的此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水族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 水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都匀市、榕江县、雷山县、从江县、丹寨县、福泉县等,广西省的融安、南丹、宜山、环江、河池、都安、来宾,云南省的富水县古敢水族乡、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文盲、半文盲占27.41%,低于汉族的32.7%,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纳西族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处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首位,数值为12.03,电视拥有率为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