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逄乡曾是昌邑市的一个乡镇,后并入都昌街办,昌邑大姜正是源起南逄乡,南逄大姜则始于伍塔村。
南逄大姜以历史久远、种植面积大、产质高、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南逄素有“姜乡”之称。
姜,学名亦称生姜,姜科,多年草本,做一年生栽培。叶似箭竹,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春分取母姜种植,霜降前收获。它喜阴湿温暖,易载于壤土或粘土。我国中部或南部普遍栽培。我国栽培姜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论语》,有“不撒姜食”之说。
南逄大姜从哪朝哪代开始栽培,历史上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追述其渊源,只能推断,最早栽培南逄大姜的是本乡伍塔村。伍塔村位于潍河西畔,立存于明代之初,因村东南有五座和尚塔而得名。传说,在立村以前很早很早的时候,这里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马,户主是一位单身老汉。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从武夷山来了一名化缘的和尚,住在马老汉家。清明时节,和尚动身要东去崂山。临行前,他将一块形似“老虎爪子”的物件递给马老汉作为纪念,并言称其能祛风寒、治腹痛等疾病,嘱咐一定好好保存。和尚走后,马老汉几次试之,果然灵验。于是,邻人一旦肚子痛,患感冒,他就从“老虎爪子”上切一点给患者煮水喝,病痛就会渐好。一次次,“老虎爪子”只剩下一小块了。马老汉自忖,这既是块宝物,不能让它失传,那么怎么才能续传下去呢?他忽发奇想,将它埋在地里繁育吧。马老汉思虑再三,便将这块“老虎爪子”埋在自己天井里的一个水缸下。数日后,水缸旁边果然长出了一棵似篙飞篙、似竹非竹的奇草。马老汉认定这可草就是“老虎爪子”长成的,心中欣喜,精心管理,并插麦草一把为其遮阴。秋后,他将这棵草刨出来一看,根部长出了大小不一的“老虎爪子”。马老汉把这些“老虎爪子”掰成若干块,分给居住在这里的人家,让他们种植。人们在种植时,也仿照马老汉的做法,在旁边插上一把麦秆,作为记号。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在那交通、文化、信息极度封闭的古代,几户人家只知道种植的是“老虎爪子”,并不知其谓姜。直到几年后的麦熟季节,又有四位和尚去崂山路过此地。马老汉就将他们请到家中就餐住宿,捧出“老虎爪子”来,向四位和尚请教,和尚告诉他这叫姜,并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了马老汉。马老汉又把种姜技术介绍给邻里,这里的居民因种姜、食姜疾病减少,生活平安富足。为了纪念这五位和尚,人们募资建起了五座和尚塔。到明初,从外地迁徙来的人家越聚越多,即立村,以五座和尚塔命名为“伍塔”。隆庆年间,由于人丁繁衍,分为前、中、后伍塔三个村。若从立村算起,南逄大姜也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据北孟乡千戈庄出土文物考证,属龙山文化,这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生产活动。
夏其地属青州领域。《史记·夏本纪》载:“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东至海是青州。
商为莱国地。
周昌邑市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乡。
春秋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后所置,以作别都。故城在今中学、师范、医院一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其处曾名古城,今西有村名辛弋(原新郭),北有村名城后,系城郭之所在地。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归秦。置县,属胶东郡(又说齐郡)。今饮马以南之地区属琅琊郡。
西汉都昌、密乡、平城、胶阳曾为侯国,后国除为县,属北海郡;又置下密,属胶东国。
东汉属胶东国。汉末,管亥率黄巾军转战县内,孔融御黄巾军屯兵于都昌。《山东通志》载:“袁谭据青州,功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败走东山。”
三国都昌、下密 属青州北海国。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两县归晋。初属北海郡,太安后属齐郡。密乡及其以南之地区为城阳郡淳于县地。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战乱,邑归汉(前赵)。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先后归后赵(公元323年)、前燕(公元356年)、前秦(公元370年)、后燕(公元387年)和南燕(公元399年)所有。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后(公元383—387年)和刘裕击退南燕两度归东晋。
南北朝刘宋被废,寄治青州。北魏时,自青州还故治,属北海郡。北齐徙置于今昌乐市 。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置。故址在县城西南二十里,浮糠河(今瀑沙河)东岸,南逄乡内。属潍州。
唐初置訾亭、华池、胶东、平城和下密,寻省入北海。
五代北海县地,先后归后梁(公元907年)、后唐(公元923年)、后晋(公元936年)、后汉(公元946年)和后周(公元960年),隶属同唐。
宋,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经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县由北海唐安乡析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属潍州。县城亦移于昌故城东另建。
金天会五年(1127年)归金。属山东东路潍州。昌邑市建有到莱州、密州和潍州的交通孔道,沿道立寨多处。
元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潍县。二十二年(1389年)复置。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有北部滨海设渔儿镇(今渔尔堡)巡检司。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城改建,易土为砖。始行隅、社制。
清初属莱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莱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四隅、四乡、一0六社。宣统二年(1910年),改行区的建制。
1913年(民国二年)裁府。属胶东道,设十个区。
1925年,属胶莱道。
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1938年2月12日,日军占据县城后,国民党县政府迁移今流河乡旗杆元家。1938年属鲁南道。1938年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9年后,流亡平度、高密等地。属第十三行政专员公署。
1940年7月,改属莱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消亡。
1941年,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直辖县境北部地区,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1942年7月,改属清河区清东专区。
1944年5月,与潍北县合并,名昌潍县。属渤海区第五专区。
1945年6月复分,改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45年8月,原昌邑第十区划入平度和高密,又分置该县。辖今宋庄及其以南之地区。1945年8月,分出昌南县后,辖今围子镇和南逄乡以北地区,分设十二个区。1945年改属第十七行政专员公署,县政府与专员公署驻流河。
1948年秋,政府机构由马渠移驻县城。属西海专区。初为昌南行署,十月改建县人民政府,先后驻西郭家庄子、北孟和饮马。设十二个区,属西海专区。
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
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并入,设十四个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改建四镇二十一乡;同年9月,成立十五处人民公社。
1967年昌潍专区改名昌潍地区。
1983年8月,公社改建乡、镇,有一镇十九乡。
1981年为潍坊地区。
1983年,潍坊地区更名潍坊市,昌邑隶属不变。
1993年7月2日,撤销昌邑县龙池乡,设立龙池镇;撤销青乡乡,设立青乡镇;撤销卜庄乡,设立卜庄镇,撤销仓街乡,设立仓街镇;撤销丈岭乡,设立丈岭镇。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直属山东,暂时由潍坊市代管。
1995年,昌邑市辖13个镇、9个乡:都昌镇、柳疃镇、青乡镇、龙池镇、卜庄镇、仓街镇、饮马镇、塔耳堡镇、岞山镇、石埠镇、围子镇、下营镇、丈岭镇、李家埠乡、夏店乡、东冢乡、宋庄乡、南逄乡、流河乡、双台乡、太保庄乡、北孟乡。
1996年12月27日,撤销昌邑市北孟乡、李家埠乡,设立北孟镇、李家埠镇。
1997年7月4日,撤销都昌镇,分别设立奎聚、都昌两个街道办事处。1997年7月9日,撤销宋庄乡,设立宋庄镇
2001年,昌邑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李家埠镇划归奎聚街道,青乡镇划归柳疃镇,南逄乡划归都昌街道,下营镇和东冢乡划归夏店乡,仓街镇划归围子镇,流河乡划归石埠镇,塔耳堡镇划归丈岭镇。
2006年,昌邑市辖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镇、龙池镇、夏店镇、卜庄镇、围子镇、宋庄镇、石埠镇、饮马镇、北孟镇、岞山镇、丈岭镇、双台乡、太保庄乡。
2007年,昌邑市将2个街道、11个镇、2个乡调整为2个街道、6个镇、1个乡:撤销双台乡,并入都昌街道;撤销夏店镇,并入卜庄镇;撤销宋庄镇,并入围子镇;撤销石埠镇、岞山镇,并入饮马镇;撤销丈岭镇,将原丈岭镇的40个村与太保庄乡合并设立太保庄镇。
2007年,将太保庄镇、岞山镇、丈岭镇划归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昌邑市面积由1578.7平方公里下降至1470平方公里。
2008年,将部分村庄的归属乡镇做了调整。如原属于北孟镇的小营村划入饮马镇。
2009年恢复下营镇,同时成立石埠经济发展区。
2010年,昌邑市撤销围子镇设立围子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