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境内设博邑。秦代博邑改为博阳县,汉初改为博县,泰山郡治博县。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泰山郡治所迁至奉高(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北魏时期,博县改为博平县,泰山郡治迁至博平。北齐时期,博平复改博县,泰山郡废,设东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东平郡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博县改为汶阳县,后又改为博城县。唐乾封元年(666年)改为乾封县。唐总章元年(668年),复改博城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又改为乾封县。
宋开宝五年(972年),乾封县治迁岱岳镇(今泰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乾封县改为奉符县。
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于奉符地设泰安军,泰安得名始此。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军为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州为府,设泰安附郭县。民国2年(1913年),裁府留泰安县。 新中国建立后,泰城为泰安专署及泰安县驻地。1958年6月,泰安城关镇及周围村庄划出建立泰山市。同年11月29日,泰山市与泰安县合并建立泰安市。1963年4月撤市复县。
1982年3月,泰安县复改为泰安市。
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泰安地区,成立泰安市(地级),原泰安市(县级)分设泰山区、郊区(2000年改为岱岳区)。
1985年建区时,辖岱庙、财源、泰前、粥店4个办事处和小辛庄、黄山头、大津口、徐家楼、上高、桑家疃6个乡及粥店镇。
是年11月,撤销小辛庄乡、黄山头乡、粥店镇,桑家疃乡与上高乡合并。全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岱庙、财源、泰前、粥店4个街道办事处和大津口、徐家楼、上高3个乡。
7个处乡的面积分别是:财源办事处9.9平方公里,岱庙办事处9.01平方公里,泰前办事处70.21平方公里,粥店办事处94.26平方公里,上高乡30.18平方公里,徐家楼乡18.85平方公里,大津口乡55.47平方公里。
1997年,泰山区面积288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3个乡:财源街道辖3个行政村,人口98996人,其中农业人口4863人;泰前街道辖16个行政村,人口121812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3人;岱庙街道辖6个行政村,人口132367人,其中农业人口8100人;粥店街道辖30个行政村,人口56482人,其中农业人口29871人;徐家楼乡辖12个行政村,人口22755人,其中农业人口13990人;上高乡辖20个行政村,人口38646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9人;大津口乡辖7个行政村,人口11244 人,其中农业人口10882人。
1998年,泰山区面积288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3个乡:财源街道辖1个行政村;泰前街道辖16个行政村;岱庙街道辖6个行政村;粥店街道辖30个行政村;徐家楼乡辖12个行政村;上高乡辖20个行政村;大津口乡辖7个行政村。
1999年6月14日,将泰安市泰山区的粥店街道办事处划归泰安市郊区管辖,将郊区的省庄镇、邱家店镇划归泰山区管辖(鲁政字[1999]144号)。1999年底,全区辖岱庙、财源、泰前3个办事处,大津口、徐家楼、上高、省庄、邱家店5个乡镇,94个村委会、57个居委会。
2000年,泰山区面积337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2个镇、3个乡:岱庙街道辖18个行政村;财源街道辖21个行政村;泰前街道辖18个行政村;省庄镇辖40个行政村;邱家店镇辖44个行政村;上高乡辖20个行政村;徐家楼乡辖15个行政村;大津口乡辖7个行政村。
2001年,泰山区面积337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2个镇、3个乡:岱庙街道辖17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财源街道辖20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泰前街道辖2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省庄镇辖40个村委会;邱家店镇辖44个村委会;上高乡辖20个村委会;徐家楼乡辖3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大津口乡辖7个村委会。
2002年6月20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泰安市泰山区撤销徐家楼乡,以原徐家楼乡的行政区域设立徐家楼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徐家楼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上高乡,以原上高乡的行政区域设立上高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上高乡人民政府驻地。截至2002年12月31日,泰山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