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属于国内一流医院,医院建立了智能化的平台,看病不需要漫长的等待。
医院现在采用“互联网+医疗”以及“智能开放平台+微小化应用”的整体构架。总体架构中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患者服务平台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和基于医院信息平台产品的重新定义。新的架构要求在软件开发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医生工作台、护士工作台、医技服务平台、患者服务平台、医疗大数据平台等,将医院各个角色的人员所需要的信息系统功能进行集成,形成符合医务人员使用习惯的一站式工作台。
医院以“互联网+医疗”为服务切入点,实现门诊患者非急诊全面预约以及线上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以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的技术平台,结合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业务平台同步规划,建设了结构化电子病历、闭环管理、大数据平台、无纸化、区域互通互联以及便捷的智能辅助决策和诊断系统,逐步实现了“体系架构统一平台化、业务系统专科微小化、业务流程标准闭环化、资源管理智能集约化、用户体验个性极简化”的智慧医院建设。
医院系统支持医生在EMR工作界面直接进入医护患互动平台,可以通过PC电脑、手机端向患者发送宣教、问卷及实时在线沟通;护士端自动建立随访计划,并根据设置安排随访人员,随访人员登录后,系统给予随访任务提醒;患者端支持患者自助建档、自助报到、复诊提醒、宣教提醒、住院信息查询、住院费用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等。
1926年,漳州创办闽南医院(龙海县医院前身)。院址——漳州马道底。 1933年,十九路军入漳州,改称漳州地方医院。院址——漳州澄观道,后又迁回马道底。 1938年,省政府通知各县成立卫生院。6月,原漳州地方医院改为龙溪中心卫生院。院址——迁到漳州南昌路新华园。 1947年,龙溪中心医院改为龙溪县卫生院。 1949年,漳州解放。1949年9月19日,龙溪县卫生院全院职工13人。院址——迁到漳州苍园街原田赋处。 1950年,全院职工24人(从青年医院调入8人,吸收社会医生3人) 1953年,由于县政府许多机关进驻石码,7月,龙溪县人民政府决定龙溪县卫生院迁到石码新田厝,设立病床10张,日门诊量约100人次。
1954年,全院职工53人。 1956年9月,龙溪县卫生院改称龙溪县医院。 1957年,爱国华侨在1956年回国观光后,印尼、新加坡等地57位爱国华侨慷慨解囊,捐款集资 共筹集人民币98103元,征地28.5亩,建筑面积2213平方米。建成了门诊楼和住院楼各一座,设立病床50张,命名“华侨医院”,并赠送龙溪县医院使用。因此,一所医院两个牌子延续至今。地址——石码公园南路73号。 1960年,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龙溪县医院改名为龙海县医院,又名龙海县华侨医院。 1968年,文化大革命成立龙海县医院革命委员会,华侨医院名字取消,县卫生防疫站并入医院编制,设防疫组。 1969年,医院全院工作人员离开医院前往程溪公社东头村集中办学习班,医院医疗工作由抽调来的基层人员承担。 1970年7月,医院学习班结束回院。 1972年,原防疫站人员归还防疫站建制。 1978年,落实华侨政策,恢复龙海县华侨医院名称。 1985年,龙海县医院改名为“龙海县第一医院”和“龙海县华侨医院”,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海外华侨陆续返乡,视察华侨医院的旧门诊楼,同意拆旧盖新的规划,并表示再兴义举,积极捐款支持医院拆旧盖新门诊大楼。 1993年,龙海县撤县改市,“龙海县第一医院”“龙海县华侨医院”随之改为“龙海市第一医院”“龙海市华侨医院”。 1994年12月26日,华侨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庆典。 1996年6月,医院成为全省首批评审通过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床位编制300张。 2008年6月,医院床位编制450张,为适应我市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的布局,市政府决定对我医院进行整体搬迁,新院区建设工程奠基。 2011年,我院列入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级医院。 2014年,龙海市列入全国医改试点县,我院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县的试点医院。 2014年5月,医院完成整体搬迁,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床位编制800张。地址——石码紫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