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于2002年,2005年举办了馆藏文物汇报展,2010年全面落成开放。
据了解,江门全市人口420万人,而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将近400万,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美誉。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东南亚等107个国家和地区。
据江门市副市长聂党权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在江门捐资赠物、兴办公益事业达60多亿港币,兴办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记者在位于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内的这个博物馆看到,在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内。
整个展览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等6个部分,把华侨文物与历史故事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聂党权告诉记者,目前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二期工程。
共展出文物4000多件,自今年11月6日起,这里将以“五邑华侨史展”为基础常年开放,重点展示的是华侨和侨乡历史文化。
从8年前动议修建的博物馆共设有6个展馆,以文物展示为主体,充分展示宏大的五邑华侨史。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二期展馆分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形成、侨乡新篇、华人之光6个展馆,整个展馆以文物为展示主体,充分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段配合文物的展示,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和影视手段对文物和华侨历史进行解读,增强动感和互动性。
进入博物馆,可以直观了解宏大的五邑华侨历史。
五邑华侨广场位于哪里
华博的文物征集,主要是采取民间捐赠和政府征集两种方法。筹建初期至2004年下半年,文物征集工作立足于发动华侨、侨属及社会各界捐赠,这一阶段,共接收到各界捐赠的金山箱、生产及生活工具等实物近2000件。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文物征集工作主要由政府征集为主,这一阶段,共收购到实物7000多件、照片70多张、图书资料和刊物670多册。
目前,“华博”的馆藏实物达2万多件,照片1000多张、图书资料、刊物2700多册(份)。
据介绍,即将开馆的“华博”地处江门北新区五邑华侨广场,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据了解,“华博”的馆藏实物达20000多件,其数量在全国的华侨博物馆中是最大的。而且,其文物具有内容丰富、完整、珍贵、特殊等特点。
馆藏文物大概包括以下类型:新宁铁路、早期五邑地区建筑、各式出国口供簿(纸)、华侨书信、银信(侨批)、五邑海外社团、筹款抗日、航空救国、各类华侨证照及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过程的实物、史料。
据悉,“华博”馆藏实物除了量大的特点外,精品率也极高,达30%。如抗战时期,宋美龄到海外筹款收到捐款之后写有其签名印鉴的收据;还有多本清末年间华侨从海外寄钱回五邑的账本等属于国家银行博物馆的镇馆级文物,对中国银行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华博”还征集到了清朝后期华侨的出国护照,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华侨护照。另外,“华博”还收藏了“孙中山铁路计划图”。
据悉,“华博”将作为文化教育基地永久开放,并对在校学生、少年儿童或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二到周日的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口供纸
口供纸是美国排华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五邑侨乡特有的一种华侨文物,因为当时,到美国去的主要是五邑地区的华侨,收集到的口供纸反映了当时五邑华侨在海外的辛酸史。
“华博”收集到最早的口供纸是写于1902年,而最长的口供纸有7米多长,上面记载了800多个问题。
银信
清末以来,侨汇是中国政府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更是侨乡的标志性指标之一。银信(侨批)是侨汇和家信的结合体,是经由民间商业机构寄回的钱和信。据收集所得的银信考证得悉,五邑地区不但侨批多,而且汇款额也大。在同一时期,当潮汕地区的侨批为2元至5元时,五邑地区的侨批已经是50元或100元了。
见证义士救国壮举
一个布袋,两件衣服,见证了抗日时期一个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一段卖子救国的旷世义举。
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幼年在家乡务农,因家贫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家乡传来了家乡沦陷、父亲被日机炸死的噩耗。无法回乡奔丧之际,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虽然,三个儿子尚不满8岁,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卖瓜子筹集义款,自己独力挑起了家庭重担。
1940年,当第四个儿子出世后,郑潮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以80元的价格把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卖给山打根一位商人,并将所得悉数捐献出来。这宗“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婆罗洲。
卖儿子后,郑潮炯继续他的卖瓜子筹集义款的工作。走遍了北婆各埠后,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辗转到了马来西亚半岛各埠。从1937年到1942年初,他一个人就筹得18万多元。在吃饭只需一两毛钱的时代,18万是很大一笔巨款。虽然家人还是过着拮据的生活,但郑潮炯毫不犹豫地把18万多元捐赠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得知江门市正在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征集文物,郑潮炯的大儿子特地捐赠了父亲当年卖瓜子所用的布袋和所穿的两件衣服。这三件珍贵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
五邑,指今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行政区。
五邑华侨广场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发展大道,占地81766平方米,分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6座会馆。6座会馆已建成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
江门市规划展览馆
江门市美术馆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等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修建了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影剧院、图书馆、桥梁、公路、自来水工程、侨联大厦等一大批公益事业。还设立助学、敬老等基金。他们造福乡里,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江门五邑还是一个窗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也将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带回中国,架筑起中国和外国的友谊之桥、经贸之桥、科技之桥,为中国和居住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伟的贡献。
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是江门市标志性建筑,对推动江门市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发展会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江门市密切联系海外侨胞、扩大对外开放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