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9年11月18号上海一共六个保税区分别是: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3个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漕河泾、奉贤综合保税区)。
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扩展资料: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漕河泾、奉贤两个综合保税区转型,成为上海首批获准转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综合保税区一系列制度创新,正成为上海对外开放新引领。全国首次将融资租赁异地委托监管模式应用到飞机租赁退运中,单架飞机可节约成本近70万元,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凭借这一制度创新,1-9月吸引入区租赁飞机24架,货值2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七成和近1.2倍。
入驻租赁企业增长至450余家;在漕河泾综合保税区,海关成功办理全国综保区首辆保税存储汽车内销业务,为特种车辆的入境存储、出区认证检验和完税内销开辟了全新通道。
综合保税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为上海经济高质发展增添新动力。青浦综合保税区引入的一家企业通过承接国际业务,今年1-9月完成芯片加工30余万片,丰富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松江综合保税区引入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预计一期工程投产后可年产整车10万辆,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上海市政府派出机构,统一管理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行政事务。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成立后,“三区”将实现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发挥更大的集聚效应,凸显“三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体优势,使其成为上海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中新网-上海:漕河泾、奉贤两个综合保税区揭牌
中新网-综合保税区成为上海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中新网-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物流园区与保税区的区别如下:
1、特点不同
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和服务功能不同于单一任务的配送中心或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物流中心,其功能特性体现在多种作业方式的综合、集约等特点,包括仓储、配送、货物集散、集拼箱、包装、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技术、设备、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集约。
而保税区运行系统的协调表现为在对线路和进出量调节上。保税区的这一功能体现为其指挥、管理和信息中心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集中和调配,使多种运行系统协调共同为保税区各物流中心服务。
2、功能不同
物流园区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而保税区的货物可以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尚可自由进出,只需交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关境则需交纳关税。
各国的保税区都有不同的时间规定,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3、政策不同
物流园区企业经营范围中涉及国内贸易的,如果不涉及许可类贸易项目同样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批就可以将其列入企业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但实践中很多保税区内的工商部门对于此类业务并不予以营业执照确认。其理由仍然是保税区管理的特殊性,非保税区业务会不利于海关及相关部门对保税业务的监管。
而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同时,外经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也实行较区外相对优惠的政策,同时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
-物流园区
-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