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大湖属 金锡都,设大德约。民国时期属六区(赤坑)。新中国成立后仍属六区,1964年4月从赤坑划出成立大湖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区公所,1987年撤区为建制镇。
大湖镇的人文历史
安达市邮政编码:151400。
安达市,黑龙江省辖县级市,由绥化市代管,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与世界石油名城大庆毗邻接壤,周围与青冈、兰西、肇东、肇州、林甸5个市县为邻,位于哈大齐经济带的黄金地段,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总面积3586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2013年,安达市下辖3个街道(铁西街道、安虹街道、新兴街道)、10个镇(安达镇、任民镇、升平镇、万宝山镇、羊草镇、中本镇、太平庄镇、老虎岗镇、昌德镇、吉星岗镇)、4个乡(青肯泡乡、卧里屯乡、火石山乡、先源乡)。
2016年8月,黑龙江省安达市卧里屯乡撤乡设镇,以卧里屯乡行政区域为卧里屯镇的行政区域,原隶属关系、政府所在地不变,镇政府驻东清村。
截至2020年,安达市下辖4个街道,13个镇,1个乡,有铁西街道 ,新兴街道 ,安虹街道 ,东城街道 ,安达镇 ,任民镇 ,万宝山镇 ,昌德镇 ,升平镇 ,羊草镇 ,老虎岗镇 ,中本镇 ,太平庄镇 ,吉兴岗镇 ,卧里屯镇 ,火石山镇 ,古大湖镇 ,先源乡 ,安达畜牧场 ,原种场 ,红旗泡水库管理所, 东湖水库管理站 。
截至2021年10月,安达市辖4个街道、13个镇、1个乡,另辖4个乡级单位;市人民政府驻安达镇。?
以上内容参考:-安达
大湖居住的民族,都是自外迁来的汉族。古时的土著民族——古越族,已于汉武帝时迁往其他地方。现大湖人口最多的赖姓,于宋代迁入。在那之前,当地已有其他姓氏在此定居。到了明代,其他一些姓氏陆续外迁,赖姓人口迅速繁衍,大湖逐渐成为赖姓族人聚居地,其中镇政府所在地的大湖、坑源两村,赖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湖赖氏源自河南颖川。据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并先后于明清两代多次续修的《松阳赖氏家谱》记载,大湖赖姓始祖颖公系“轩辕一十九代孙(南洋赖氏公会网称颖公系轩辕廿九代孙),周文王第十九子,名颖。武王封颖公于赖国,其后子孙以国为姓,以颖川为食邑”。据《左传》记载,昭公四年,楚王迁赖于鄢,即郑伯克段之地。因此,赖姓早在春秋时就已有文明可考。汉建平年间,赖氏先人妙通公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拜崇政殿学士,加议大夫,赠太子太师。后世遂称赖氏居住地为“秘书里”。
西晋时,赖深任贵州府太守,升陕西道管军监察御史,择居丰宁桴原。东晋兴宁元年,赖忠诚任虔州府知府,并在虔州安家。东晋孝武年间,赖庄任虔州太守,加崇班御史,见松阳山水清秀,便在松阳定居。晋安帝时,以文举官任广东太守和中宪大夫的赖遇上奏朝廷,要求将松阳改为郡,得到皇帝批准并亲笔题写“松阳郡”三字,“以为万世之郡”。出于兴建书院,发展文化教育的需要,从明代开始,大湖赖氏先人就对包括鳞隐石林、皆山、寿春岩等在内的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开发。明洪武九年,佥都御史邓文铿到大湖游览,写下脍炙人口的《大湖八景诗》,其中《石洞寒泉》一首,至今镌刻在皆山脚下的溶洞内。清代永安知县王裕增曾为皆山作古风一首,又亲撰了一篇《皆山记》,载入《延平府志》。大湖赖氏先人们在开发自然景观方面所作的工作,为二十世纪后大湖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赖氏先人还直接促进了大湖经济的发展。
《永安县志》记载:“大湖,治北二十七都,中多清水塘,土人谓之湖,其水由龙溪入岩穴伏流至此,四时不竭。”从宋代开始,赖氏先人就利用这里丰美的水草,从江西引进鱼苗,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他们养鱼的主要方式,属于稻田养鱼,即收割完一季稻谷后,再在田里放水养鱼。这是大湖赖氏养鱼的特色。他们放养的鱼肉质细嫩,远胜河鱼;没有腥味,不同海鲜;无泥土味,也强似其它池塘放养的淡水鱼。在永安,自古流传一首歌谣,唱的是当地四大名产:“吉峰头芋洛溪薯,桥尾豆腐大湖鱼。”还有两句俗语:“吉山老酒醇,大湖鱼味美。”由此可见大湖鱼的美妙。公元一九四二年冬,国立音专校长、我国著名音乐家卢前先生到大湖参观迁到当地办学的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在景致优美的石洞寒泉山上看到四围池塘星罗棋布,大湖渔业兴旺发达,情不自禁作诗赞叹:“洞口寒泉杂管弦,旧时书屋渺荒烟;大湖早是秋收了,但养肥鱼水满田。”总之,在大湖赖氏客家发展的三千多年中,先人们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现在,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大湖赖氏族人正在秉承祖先的创业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其勤劳与智慧,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地处永安正北的新冲,是全市闽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冲一、冲二、冲三、冲四四个村,象四颗明珠,沿着美丽的胡贡溪两岸按序排列,是一个有着4000多人口的大村庄。新冲的先民,大多是清朝中后期从安溪、永春、南安等县自发移民到这里的拓荒者。他们把闽南的种茶、养殖及其他耕作技术带到新冲。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乡村文艺——唱花。关于唱花,还有一个传说:清初时期有一才子进京赶考,落榜后流入新冲民主庙,撰写了《花本》留下,而后又流落他乡,但唱花却在新冲扎了根。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乡村人狂欢的时节。白天迎神赶庙会,晚上集会唱花,把一个纯朴的乡村唱得如同人间天堂。
所谓唱花,一般是在大房子的大厅上举行。大厅正中摆上三、四张大桌,桌上排满米粿茶点,果品佳肴,桌两旁长椅侍候,供唱花人享用。新冲的唱花,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唱的是永安话,但带有闽南的高甲戏腔,唱词内容丰富,包含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发明创造、礼仪、人文等,体现了新冲人民歌唱生活、赞美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晚饭后,乡民们扶老携幼,赶往举办唱花的大房子里。不一会,大厅上挤满了。开唱时,唱花人面前摆上唱本,几十人异口同声,以后有唱有和,悦耳的歌声响彻乡村正月的夜空,通宵达旦。新冲人用唱花表达自己的情感,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直至万代兴隆。唱花,是永安市古老的、独一无二的乡村文艺,她伴随着新冲人走过了400多年历史,至今仍让人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