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区东沙港内。洞头区的居民以出海捕鱼为业,他们的渔船全部停靠在洞头区东沙港内,可以有效地避免海上的灾害。洞头区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市辖区,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古称中界,地处浙南沿海以捕鱼业为主。
洞头群岛的洞头简介
东沙历史悠长,文化积淀厚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东沙角繁衍生息,2200多年前秦始皇遣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看到岱山岛屿缥缈朦胧,犹如仙境,遂登临寻仙,登临之处为东沙山咀头,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海天一览亭”中有碑文记载。
东沙古镇建制于唐,兴盛于清。据《中国渔业史》记载:东沙渔港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后每逢渔汛,各地渔船聚集东沙,船以千计,人达数万。遂以渔兴市,以市兴镇,成为中国东部沿海著名的渔业商埠。当时横街鱼市的繁华景象,清朝文人王希程曾这样描述:“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皆,才见喧闹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与鱼货交易伴随的是一批“老字号”商铺也随之兴起,诸如严永顺米店、三阳泰南货、鼎和园香干、聚泰祥布庄、王茂兴老酒等。悠久的历史、繁荣的商贸,积淀成东沙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东沙得渔、盐之利,在清朝、民国时期,商贸就得到飞速的发展。岱衢洋盛产岱衢族大黄鱼,每年渔汛季节,沿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渔船云集,“船过数千,人过数万”。清代文人王希程有诗曰:“海滨生长足生涯,出水鲜鳞处处皆。才见喧阗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可见横街摊位上海鲜产品之多,鱼货买卖之活跃;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申报》记载:“东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铺四百余号,其商业密度实为罕见”。
百年古镇东沙角,虽然已淡去了昔日的繁华。但浓郁古朴的渔家风土人情依然吸引着外来游客,让人们驻足留恋。今天的东沙,越来越重视古镇文化价值,对古镇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并有序地推进开发,相继建成修复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书雕城、聚泰祥布庄、香干老作坊、陶吧艺术馆、渔都古镇“老字号”一条街等项目。
洞头,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由103个岛屿和259座礁石组成,因此有“百岛之县”、“东海明珠”等美称。
洞头渔场是仅次于舟山渔场的浙江省第二大渔场,面积4800平方公里,常年洄游的鱼、虾、蟹类达300多种,10米等线以内浅海26.6万亩,潮间带滩涂10.16万亩。洞头港是国家一级渔港,东沙港是国务院批准的活海鲜锚地,鹿西港是东南海上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全区建有五个海洋捕捞基地,六个海水养殖基地,拥有机动捕捞渔船 1200多艘,其中渔轮170多对,海水养殖面积3.0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养殖基地。
洞头岛故称“中界山”,洞头列岛4000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南宋以来各个朝代都在洞头诸岛设兵寨,建在几个山头的烽火墩遗址至今尚存。但洞头兵防的闻名,却是因为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风靡一时的小说《海岛女民兵》、**《海霞》就是以该连的成长为原型创作的。
洞头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30℃,是温州市唯一一个以区名冠名的省级重点风景区,有石奇、滩佳、礁美、洞幽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别有天”之意境。全区开发7大景区,推出4条旅游专线,建有3个旅游度假村和2家旅游涉外饭店。旅游项目极具特色,民俗旅游丰富多彩,妈祖文化亘古流芳,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名扬中华,海洋文学、海洋艺术闻名全国。洞头旅游资源丰富,与雁荡山、楠溪江一起构成了温州独特的“山-江-海”旅游金三角。洞头群岛的景点主要有:被誉为“温州夏威夷”的马岙潭度假区,“海上盆景园”仙叠岩景区等。
洞头是海岛,海鲜和海鲜干货都非常丰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特色小吃,如:“库人”(当地方言谐音)、墨鱼饼等。
位置:位于温州瓯江口外东南方向,距离温州33海里,陆路50公里。
最佳日期:洞头百岛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皆宜。夏季,气温较温州还要低2-5摄氏度,当大陆热浪滚滚时,岛上却依然凉风习习;而洞头的冬季总是姗姗来迟。平均始于十二月下旬,冬天一般不下雪,并时有杜鹃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