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看这个能捋顺了
北朝西魏时期,文安郡所统领的文安县辖今延川县西部和宝塔区东北部,义乡 县辖今延长县西部,广安县辖今延长县中部。境内安民县(隶属安宁郡)辖今延川县东南部。 隋开皇三年(583)裁文安郡和文安县,改置延川县,广安县、义乡县合并改置为延安(今延长)县。大业十三年(617),梁国所设文州辖今子洲县南部及子长、清涧、延川县全部和宝塔区北部、延长县北部。 唐武德二年(619),境内所设南平州辖义门(今子长县北部)、城平(今子长县东南部和子洲县南部)2县;西和州辖安民(今本县的延水关镇、眼岔寺乡和清涧县东南部)、修文(今延川县土岗乡和延长县安河乡一带)、桑园(今延川县杨家圪台乡和延长县东北部)3县;基州(北基州)辖原文州西南部。贞观二年(628),城平县改属绥州。八年(634)北基州废,复设延川县。唐代,延川县域宽阔,今子长县大部和子洲南部为延川县属地;今延川县东南部和清涧县东北部为延水(安人)县属地。 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因袭唐代未变。 宋初,今子长县和子洲县南部及清涧大部分仍为延川县属地。宋元丰五年(1082),宋军收复被西夏占据的米脂、义合、细浮图(今属绥德)3寨,将其辖地暂归属延川县。七年(1084),米脂、义合、细浮图、怀宁、顺安、绥平6寨改归绥德城辖。 蒙古宪宗二年(1252,南宋淳祐十二年),延川县所辖安定镇(今子长县)分出设为安定县。时延川县域与今县域略同。 清代县域,据《延川县志》(顺治本)载:“县境东西相距150里,南北相距150里。东至黄河79里,西至延长县界95里,南至宜川县界200里,北至清涧县界15里。”《延川县志》(道光本)载:“东至延水关70里,过黄河入山西永和县界,至永和县治共130里;西至文安驿30里,又西至蒿岔峪30里,又西至酒店铺(今延安市甘谷驿镇石家河村)10里,迤南5里为丰年铺(今延安市甘谷驿镇唐家坪村),入延长县界,至延长县治共120里;南至安河(今延长县安河乡)180里,入宜川县界,至宜川县治共230里;北至贺家湾15里,入清涧县界,至清涧县治共60里;东南至滩庄(今土岗乡滩则村)100里,过黄河人山西大宁县界,至山西大宁县治共190里;西南至交口镇50里,入延长县界;东北至贺家畔70里,入清涧县界,至山西石楼县治共170里;西北至寒山寨(今寒砂石村)115里,入安定县界,至安定县治共140里。” 民国时期,北至贺家湾入清涧县界;东北至贺家畔入清涧县界;东至延水关,过黄河入山西永和县界;东南至马家河渡口、滩则村入宜川县界;南至交口镇入延长县界;西南至史家河(今属甘谷驿镇)入延长县界;西至后楼河村入肤施(今属延安市)县界;西北至寒沙寨入安定(今子长)县界。 陕甘宁边区时期(1937~1949),今清涧县王家河、双庙、下二十里铺3个乡的大部分为延川县属地,设清延区和东阳区。县域北界至川口、梁家岔、郝家湾一带。 1949年3月撤清延区、东阳区,其属地划归清涧县辖。4月,延长县第四区刘坪店、上张家河等村划归延川县。县域东至黄河;东南至枣坬、樊家坬 村,入延长县界;南至杨家圪台村拓家川河,入延长县界;西南至雁门关入延安市界;西至鲍家河村入延安市界;西北至寒砂石村入子长县界。境内东西长70公里,南北长39公里,县域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
交口镇地处延长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安河镇相边,西与刘家河相接,北接延川县,南邻张家滩、七里村两乡镇,渭清公路空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用职权,商贸非常发达,全镇总面积194.8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627人,2671户,有党支部30个,党员504名。属典型半干旱残塬区地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耕地总面积76465亩,为苹果最佳有优生区,盛产苹果、红枣、玉米、大豆、小米、小杂粮,养殖业发达,牛存栏3066头,猪存栏3780头,羊存栏5525只,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初具规模。教育布局合理,光华中学设施、功能完善,教学质量连年提高。
全镇共有21个党政企事业单位,其中镇属9个,县属12个,共有干部职工203人。有学校4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农村小学46所,有教师158名,学生2816名。由邵明路先生投资修建的全市一流水平的光华中学坐落在本镇内,村村通电、通路、小城镇改建基本完成。
全镇共有21个党政企事业单位,其中镇属9个,县属12个,共有干部职工203人。有学校4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农村小学46所,有教师158名,学生2816名。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12.6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7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7.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元,粮食总产1558吨,人均产粮13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