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 一种原产南美洲的水生植物,将成为桐乡市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撒手锏”。昨天,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桐乡已专门作出部署,让这种名叫狐尾藻的“水中精灵”,在全市范围内广辟战场,为净化水质效力。
在桐乡市目前所采用的无动力生态处理模式当中,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要经过化粪池、生态处理池、稳定塘、人工湿地池等四道处理工序才能达标排放。由于生态处理池是密封状态,而处在末端的稳定塘、人工湿地池则池口对上开放,为增强处理效果、稳定水质,必须加注垫层。
乌镇镇民合村是试点村之一,在蚕花浜组的一处稳定塘里,7户农民的生活污水经前端工序处理后,水质检测结果显示,COD指数有所下降。这个占地约4平方米的稳定塘里,种下的狐尾藻长势良好。
“狐尾藻适应性强,培育比较简单。”一旁的市农办工作人员吴建勋介绍说,按工艺建设标准,稳定塘分别按面积3、4、6平方米进行配置。种上植物以后,不仅能有效改善水质,还能与周边环境形成协调性,增强美观。
据了解,狐尾藻属多年沉水植物,能较快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是一种较强的净化水体植物。同时,它还可以饲养鱼、猪、鸭等,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人工湿地池,又称“过滤池”,其作用不可小觑。屠甸镇荣星村的一块人工湿地池上,栽植下的丝带草已全部成活。从施工方提供的设计草图看,人工湿地池自上到下,还逐层铺设泥土、砂土、砾石等过滤物。
“这些石头上附着微生物,可进一步吸附污染物。同时,种植一些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把发达的根系扎下去,也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吴建勋介绍说,经该工艺处理后的污水目前能达到二级标准,可直接排入排灌渠。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五水共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狐尾藻、丝带草等治水的“撒手锏”被广泛运用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战役当中。市农办副主任汪明富表示,“植物疗法”将有力推动全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种植的植物也能进一步美化村庄的环境。 本文由植物专业网站植物之家整理编辑,转载请说明出处。
双塔村2000年由原中塔村和下塔村合并而成,东与濮院镇新港村隔河相望,南临濮院镇星旗村、本镇白马墩村,西接分水墩村,北连颜家村和新翁村,距桐乡市约18公里。全村区域面积3.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59亩,现有14个村民小组653户,2441人。自2012年11月拆迁以来,原中塔村区域的6个村民小组1242人因省级道路莲都公路的修建已基本拆迁至分水墩村三里塘小区。村区域内公共设施齐全,服务快捷便利,邻里关系团结,先后分别获得嘉兴市“三无达标村”、桐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桐乡市“文明村”、桐乡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双塔村与彭家村、民合村、陈庄村、银杏社区、白马墩村、横港村、陈家村、五星村、南宫社区、皂林村、秀溪社区、东苑社区、分水墩村、浮澜桥村相邻。
墙里遗址
墙里遗址位于桐乡市乌镇双塔村墙里组,年代为良渚文化,类别为古遗址。2010年9月14日,墙里遗址被公布为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村附近有墙里遗址、乌镇、木心美术馆、乌镇茅盾故居(茅盾纪念堂)、乌镇西栅、乌镇厅上厅(朱家厅)等旅游景点,有桐乡蓝印花布、乌镇白水鱼、乌锦、乌镇酱鸡、乌镇红烧羊肉、乌镇姑嫂饼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