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屡加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建造遗存,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
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
天师府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上,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屡加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建造遗存,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
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
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嗣汉天师府
地理位置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
42000m?
别名
天师府
所处时代
明代
开放时间
8:00--17:00
收起
历史沿革
天师府
传说从东汉时期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
嗣汉天师府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由于道法高深,医治瘟疫有功,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和嘉奖,遂敕建天师府于关门口(今天师府府门东)。
元延祐六年(1319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宋代天师府于长庆里(今府门西)。
元末明初,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明太祖朱元璋发告天文书有功,朱便于洪武元年(1368)封张正常掌管天下道教事务,扩建天师府,此次扩建使天师府初定规模。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嘉靖皇帝命中官吴猷同江西抚按根据洪武年间的建置对嗣汉天师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龙虎山上清一带发生动乱,嗣汉天师府被焚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根据明朝的建置进行重建。
清咸丰七年(1857年),清末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攻占上清,天师府又遭兵火之灾。
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道教正一道龙虎宗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再次仿照明时的建置进行维修。
1950年,嗣汉天师府内设贵溪县上清区粮管所。
1953年,鹰厦铁路铁道兵后勤部占用嗣汉天师府。
1961年,上饶地区教师进修学校设于嗣汉天师府内。
1978年,上清师范学院设于嗣汉天师府。
1982年,贵溪三中设于嗣汉天师府。
1986年2月5日,成立了贵溪县上清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
1993年9月18日,嗣汉天师府划归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
1998年5月,嗣汉天师府划归鹰潭市宗教局管理。
建筑特色
综述
天师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堪幽。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私第园林和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
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三省堂、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授箓院等,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
嗣汉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玄坛殿为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有正殿三间,东西屋各三间,前有院门廊房,呈四合院式,背东朝西,占地492平方米;法箓局曾为掌管道门公事之官署;二进为玉皇殿“宫保第”;三进为天师居室,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授箓院与万法宗坛分置两侧,是万法归宗的根基,道门玄风的祖脉;四进为灵芝园、敕书阁,后有百花塘。
府门
嗣汉天师府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其朱垣碧瓦,金铺铜沓冒。正门上悬“嗣汉天师府”金字直匾,两旁挂有“江西省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三块木牌标志;府门东侧红墙上镶有1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牌;府门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为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书法家董其昌所作;府门前院地面正中有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图的东西两边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守护大门。
二门
嗣汉天师府二门有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两壁砌上青石版刻的老子《道德经》,六扇门上分别绘有隋唐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的神像,喻示道教对忠、孝、仁、勇、信、义的崇拜;正门两旁有书画家彭友善题书的“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联;门前廊柱上有原上海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所书的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嗣汉天师府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过鹅卵石甬道,旁《龙虎山志》描述的是南宋金丹派南宗祖师白玉蟾开凿的“灵泉井”(历代天师画符建醮取井之水,故又称法水井);灵泉井后原为演法大堂,是天师演练道法及其府中道士每天诵经礼忏之处,大堂堂壁正中挂有大幅的墨龙穿云图和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的“教演宗传”匾。1992年,大堂破损拆除,改建为今玉皇殿。
主要景观
玉皇殿
嗣汉天师府玉皇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殿高19米,是目前天师府内最高的建筑,建筑歇山翘角,朱垣碧瓦,雕梁画栋;殿内供奉有9.99米高的玉皇大帝金身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东西有岳飞、朱彦、苟兴、宠乔、张骄、邓忠、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十二天将;殿中,八根大柱上雕塑着八条盘龙;殿门两旁置有钟、鼓,殿门廊柱上有张贵华道长题书对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玉皇殿前有平台,平台正中摆有大型看炉与烛台,香炉前斜放有双龙戏珠石雕。
玉皇殿西沿院墙上砌有一排“道教箴言荟萃”石刻,石刻前地面上置有上清宫大钟和仁靖真人碑及道教正一道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的神道碑和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上清宫碑记”石碑。
天师私第
综述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是历代张天师的生活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638年),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为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给道教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对联,因此便有皇帝口谕肯定了南张北孔的宗教地位;私第门内有一堵古老的照壁,宽4米,高3.5米,厚0.4米,由整块大石砌成,将门路左右分开;照壁面外绘有道教标志阴阳太极图,图上方书有“道炁长存”四个金字,图左右配有对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驭人神”;照壁面内是一副自然风光图,雕塑有鹤、鹿、蜂、猴、梅、兰、竹、菊、青松、灵芝、山川、阳光等表达了道教徒对光明、永生、祥瑞的追求。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分前、中、后三厅,面阔五间,占地1100平方米;其青砖灰瓦,系石铺地,木楼贯通,雕梁画栋,天井装点,具有浓郁的古代王府建筑特色;私第前厅本为客厅,又称三省堂(张天师的都省、许真君的泰省、葛仙翁的玄省),是张天师掌教后的主教议事之所。1985年,私第前厅改称天师殿,殿门上方有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叶学龄书写的匾额。
中厅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前、中厅搭接处,东有紫气门,西有金光门,中厅门上石刻“道自清虚”四字,提醒世袭天师依道传教。私第中厅原为天师府内客厅,系接待贵宾之处,誉称“壶仙堂”,堂有木楼与后厅木楼贯通;堂东西各有套房两间;壶仙堂堂壁上挂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画像,下有供桌,堂的东西板壁上配有当今书法家书写的张继先的诗词名作。
天井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中、后厅之间有一个40余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东西建有厢房,厢房之外廊房四周贯通;在天井四周的廊房木板壁上,分别挂有《龙虎山张天师世系表》《张天师的世传稀宝─法印、法剑》《斋醮和符箓》,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天师道等文字和资料;天井前上方(中厅堂壁后)还挂有“宗传”金匾,原为玉刻,系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十一月万历皇帝诏书恢复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正一真人”封号时御赐。
后厅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后厅也叫“上房”,是历代天师食宿生活之处;后厅中堂原是天师餐厅,清时两旁有太师椅四把,茶几四个,四壁贴有名画诗词,房门用珠帘装饰;后厅中堂后壁悬挂着祖天师张道陵的画像,香案上有屏风、净瓶、时钟、灯台、香炉供器等,故天师私第后厅既可以叫迎客宴宾厅,又称供奉祖先之堂;现中堂堂壁上挂有号称“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神像;神像上方挂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赐给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匾额“教演宗传”;中堂前穿枋上挂有民国时江西督军陈光远题赠给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花甲寿匾“壶天春永”;中堂东西木板壁上贴有古代名人诗作,东西有穿房各二间;后厅木楼西有天师的观星台,可以俯视龙虎山奇秀风光。
灵芝园
嗣汉天师府灵芝园位于天师私第后厅,是历代天师栽花种药之地,也是天师茶余饭后的逍遣场所;园门为八卦形,正面为先天八卦,并配有鹤、鹿、松、梅、灵芝等吉祥图案;反面为后天八卦,左右配有门联“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上面为大型的双龙戏珠浮雕;园为四合院式,东西庑各四间,后为敕书阁残垣围墙。
敕书阁
嗣汉天师府敕书阁位于灵芝园后,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嘉靖皇帝敕建,面阔五间两层,内藏历代皇帝的诏书和道教经典,故又称藏经楼,原建筑毁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
纳凉居
嗣汉天师府纳凉居位于敕书阁,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室一厅,临真武池东岸,是历代天师纳凉、品茶,观月赏花之处。
真武池
天师私第后的真武池因位于府的最北端,又在真武殿后而得名。池的水面约1700平方米,古时四周有松篁花卉,池中有亭、桥,水面比如今也大得多。
天师殿
嗣汉天师府天师殿(天师私第前厅)内供奉有五尊神像,正中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东西端坐的分别是《水浒传》中描述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明代永乐时编写《道藏》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祖天师前东西持剑、捧印而立的分别是与祖天师同时得道的弟子王长和弟子赵升,传闻玉帝分别封两人为左、右侍宸真人;厅堂的旗幡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排开,分别绣有“泰玄上相正一真君”、“虚靖元通守悟真君”、“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等三位天师的赐号;天师殿正中大柱擎起的穿枋上有三块金匾,中为“道契崆峒”、东为“仙派名裔”、西为“纳甲周呈”,东西两匾作于何时何人无考。殿门处有一块古老的翠绿色天然圆盘石,鼓状,俗称“迎送石”,又称“太极石”,传为历代天师迎送客人止步之处。天师殿东西两旁摆有九种兵器,喻示传闻天师享受半副銮驾的待遇。殿的东西厢房分别置有明清时嗣汉天师府的规模沙盘图和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龙虎山大上清宫的规模沙盘图。
天师殿是今天师府道士早晚诵经、演练法事、斋醮祈禳的主要活动殿宇。
天师私第东
综述
嗣汉天师府天师私第东面原建有天师家庙和味腴书院,今改建为道士客观。
天师家庙
天师家庙是天师家人在府中祭祖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有享堂五间,东西庑各五间,正殿三间,后殿五间,庙内供奉有得道飞升诸天师的神像,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焚毁。
味腴书院
味腴书院位于天师家庙后,又称味腴书院,是天师眷属子弟读书之私塾学校,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第六十一代天师重建,上下两栋共九间,分前后二进,中有天井两厢构成四合院式,占地540平方米;石门上凿有“泮芹蔓衍芹期来,丹桂花开栏可攀”对联。
天井周
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浮雕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万法宗坛
龙虎山天师府“私邸门”西侧有一座万法宗坛,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是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标志。《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宗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可见“万法宗坛”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坛。
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天师道最高的法坛,是万神聚集的地方,为张天师作为道教教主以及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象征。元时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包括净明宗坛)符箓,遂改龙虎山的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
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系明嘉靖五年(1526年)敕建,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有门屋,组成四合院;嘉靖皇帝御赐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南北二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等138尊铜像供奉在坛内。万法宗坛古时是张天师在府中祭神的地方,现在是海内外道教弟子参神谒祖、授箓传箓的圣地。
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正殿为三清殿,整体朱垣碧瓦,面阔五间,殿内供奉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共15尊神像,且配有法坛、神幡;殿外正中廊柱上有抱柱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东配殿为灵官殿,面阔三间,坐东朝西,木质结构,殿内供奉着道教护法神都天灵官王善;殿外廊柱上有篆书对联“慧眼穿射尔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西配殿为财神殿,建筑与灵官殿相同,方向相对;殿内供奉着骑虎举鞭托宝的财神赵公明,殿外廊柱有对联“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财神殿南侧有土地庙,庙内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万法宗坛内还保留着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门屋,上有原中国道协会长黎遇航题书的“万法宗坛”匾。
上清镇位于鹰潭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上清河畔。东交贵溪市塘湾镇和耳口乡,西连龙虎山镇,南北邻上清林场,西南接金溪县。
龙虎山
千年古镇是江西鹰潭市贵溪市龙虎山旅游的亮点,如果没有上清镇,没有上清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道教文化,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这条古街虽未经过专家设计,一切都自自然然,无形中有一种自然之美,然而就是在这种自然当中,整条街又孕育着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沿这条街逆泸溪河水而上,街左边的房子皆成阶梯状,每一家房子总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1米左右,据说这是当地人预示家事兴旺的象征。右边的吊脚楼空荡荡地几个木柱子立于水中。漫步这条街区,你不必闪躲汽车的横冲直撞,尽可悠闲自在地观看市井风情。渔民织网,孩童戏耍,怡然自得。
天师府
天师府,位于贵溪市上清镇,临清溪,为历代张天师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
唐代天宝七年(748年),封张道陵第十五代孙为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从此,教门兴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称“真仙观”。
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移上清长庆坊,即今天的上清西头。坊东为元碑亭,有碑石二,其一为敕赐玄教宗传之碑,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艺术家赵孟书,为书法珍品。
天师府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达五万多平方米。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成法宗坊等部分组成。
天师住房和养生殿,面积900余平方米,内分大门、仪门、大庭院、三省堂等。层层迭迭,曲径回廊,甬道贯通,楼房殿阁,形似皇宫,龙柱金壁,雕梁画栋。院内古木参天,周围豫章成林,阴翳蔽日,环境清幽,风景优美。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贵溪市上清镇东端。该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名曰天师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篆坛。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改名为零点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1118年),名为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这里是历代张天师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唐代开始修建殿宇,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规模巨大的上清宫。
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的一座著名道院,创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元代初期,因该院道士张留孙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礼遇,东隐院亦声名大振。
悬棺遗址
悬棺遗址,位于仙水岩一带。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县崖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
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以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而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迹。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云和云梯进洞,才将这个谜解开。
贵溪悬棺
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棺葬的起源。这进而悬棺数量多,随葬品丰富,其科学研究价值之巨大,素为海内外科学者瞩目。 上清豆腐
上清豆腐历史悠久,是上清镇的一大特色菜肴。无论是煎、炸、煮、炖、焖、凉拦,都清香鲜美,柔滑润喉,如果佐以黄鱼角、鲜猪肉、香菇、豆豉、香葱或辣椒,都是各有特色,风味十足。
天师板栗烧土鸡
天师板栗烧土鸡,是上清镇又一道特色菜。秋末冬初,正是上清天师板栗上市时节,一篮篮、一箩箩油光鉴亮的天师板栗,颇受游客的青睐。
天师八卦宴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