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辛店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辛店社区村民委员会、胡营社区村民委员会、刘集社区村民委员会、宋桥社区村民委员会、三堡社区村民委员会、姜郭社区村民委员会、钟营社区村民委员会、大车社区村民委员会、刘庙社区村民委员会。
惠民县的历史沿革
明清以来,今境内先后为为武定州顺礼乡,惠民县明字号、直字号、宜字号、民字号、民字约、第五区等。1945年为辛店区,1971年为辛店公社、三堡公社。1984年改称辛店乡、三堡乡。2001年3月合并为辛店乡。后改为辛店镇。
辛店镇最大行政村:辛店村。据考证为明朝茶商王泰,巩佐,巩佑来此间开茶铺,后繁衍成村,其后有袁氏族人迁至此地,是现在村落可追溯的最早历史记载。据辛店村村碑记载,民国期间曾更名为新民镇。其村之南方横贯东西有16兵营演化而成之村落,村名皆以“营”字结尾。(这其中必有历史渊源,我编辑这些仅供参考,如果谁知道的更详细欢迎补充。)
惠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时期。
秦:置厌次县,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厌读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桑落墅北。
汉: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富平为乐安亭。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
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
晋:名厌次,属冀州刺史部所辖乐陵国,刺史部驻厌次。
北魏:名厌次,县治迁马岭城(今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属沧州乐陵郡。北齐:556年(天保七年)废厌次,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县治马岭城,属乐陵郡。隋:初为阳信县,属渤海郡。586年(开皇六年)废渤海置棣州,县属棣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县治迁至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一带。606年(大业二年)废棣州,厌次县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复置渤海郡,厌次属渤海郡。
唐:复置棣州,厌次属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废棣州,厌次属沧州。643年(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州治驻厌次,厌次还属棣州。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属乐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乐安郡为棣州,厌次属棣州。
五代:厌次属棣州。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棣 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将州治与县治均迁于厌次东南(今清河镇乡古城马村一带)。
宋: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迁州治、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今惠民县城址)。金:厌次属山东东路棣州防御郡。
元:厌次县属济南路棣州。
明:1368(洪武元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
清:初仍为武定州地,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4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惠民县改属济南道。民国十三年(1925年),置武定道,道治设惠民城。民国十六年(1928年)废武定道,惠民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于惠民县城置山东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惠民等11县。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中国***在惠民县境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民国三十年)1942年9月,冀鲁边区在商河、惠民两县边界地区建立商惠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10月渤海区建立惠(民)济(阳)商(河)三边县。
1945年9月,建立惠民市,惠民县原一、二区归惠民市管辖,市政府驻惠城;其余地区属惠民县管辖,县政府驻何李村(属第三堡乡)。惠民市、惠民县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署所辖。10月,撤商惠县、三边县。1946年12月建杨忠县。1949年4月,惠民县党政机关由何李村一带迁入惠民城。
1949年5月,杨忠县改称惠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原辖专区调整,建立惠民专区,专署机关驻惠城,惠民县属惠民专署管辖。惠济县撤销,其辖区分归惠民、济阳、商河三县。1961年4月10日,惠民县、滨县分治,惠民县原辖13处人民公社改为13个区,县政府迁回惠城。惠民县属惠民专署所辖。1967年3月,中共惠民县委、惠民县人民委员会被惠民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属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1978年,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署,辖县不变。至1985年,惠民县仍归惠民行署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