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清属孝女乡,元至清分属三十一都、三十六都。民国21年(1932),置深渡镇,次年定为二等镇。民国30年,置安定乡。1952年8月,置深渡镇及大茂村、定潭、阳产、外河坑、中坑源、漳潭、绵潭、洪村、杨三、九砂、漳坑、漳岭山、漳村湾、绵潭坑等乡,分隶深渡区,薛阳区。1955年12月合并为深渡、绵潭2乡。1958年10月属北岸公社,1959年2月成立漳潭管理区。1961年分别成立定潭、棉溪、漳潭3公社,隶深渡区。1972年3月,从定潭公社析出佛坑、深渡、凤池、大茂大队成立深渡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乡。1984年7月深渡乡升格为镇,1992年2月定潭乡、棉溪乡并入,2004年12月漳潭乡并入。2005年深渡镇辖2个居委会29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187个村民小组,9814户25999人,其中农业7847户22645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苗族、布依族、僳僳族、土家族、黎族、白族共40人。 深渡和许多皖南古村落一样,形成时间很早。据学者研究,在晋时已有北方移民举家迁居徽州。《新安名族志》前集《方氏》记载:“汉新莽间,司马长史方纮因王莽篡汉,为避祸,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又前集《汪氏》记载:“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龙骧将军汪文和为避乱,渡江南迁,安家于歙形成居住村落。”
徽州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与地志·风土》卷一云:“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八新安江条下,见有如下记载:“新安江 在府南。其源有四:……,皆谓之新安江。《志》云:繇歙浦口而东南四十里为深渡,又五十里为街口,而达浙江淳安县界,至严州府城南合于东阳江,为浙江之上源”。“……又府南四十五里有深渡寨,亦宋置。明初,置巡司,洪武十二年废”。按照宋朝的建制,城、寨、堡、关等主要负责边防事务,深渡在宋时其地理位置就已经得到官方重视,深渡在当时相当繁华。《寰宇记》云,“深渡在县东一百十里,与睦州分界,从新安江上崇山峻流,实百城之襟带。”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与江西省交界处的五股尖山,有两大支流,南支称率水,北支称横江,流至深渡后,江面豁然开朗,波光潋滟,两岸奇峰高耸,山色空朦,风景秀丽。《读史方舆纪要》称:“……而浦口东南四十里,亦曰深渡。盖自严州界溯流而上,穹山峻流,峰峦掩映,萦纡旋绕,清深若一,故皆以深渡为名”。 自古以来深渡就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上海,以至于福建以远的水上咽喉,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它同外界的交流沟通,主要就是依靠这条新安江水路。古徽州当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东下浙西,而江浙一带的日用物资和商人们赚得的金钱,则始终不断地溯江而上,新安江已经是古徽州人的生命线。明后期来往奔波的商人为经商方便,专门编写各地风物地标的路程书,主要关注地名和里程,专记驿站和闸名,天启六年(1626年)徽商憺漪子的《天下路程图引》中就称歙县至深渡这段路为“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
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江南通志》亦称,徽州“咸有溪山之胜,然岭谷险陋,壤地硗瘠,水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骤雨则山涨暴至”。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深渡则是他们出行浙江的最后一渡。 深渡镇交通便利,拥有黄山市内最大的水陆码头,距黄山机场52公里,距徽杭高速入口20公里。深渡镇镇域经济以商贸旅游服务业为支柱,镇内拥有涉外的深渡宾馆及其它宾旅店10余家,拥有游览千岛湖的大型游船18只、快艇27只,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2005年引进的县重点项目——深渡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500余亩,总投资5.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