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间(1271—1368)共98年
宋元间,今之泥沟乡区域内已有多姓先民创居,而迁徙往来不知几多,然涂沟寨即泥沟大寨尚未创建。其时,泥沟境属广东道潮州路潮阳县兴仁乡。
明洪武(1368—1398)共31年
洪武初年,朝廷改广东道为省、改潮州路为府,至十四年(1381),广东省潮州府潮阳县辖四乡所统之十四团又改为十六都,泥沟境属兴仁乡之氵戎水都第八图。
明建文(1399—1402)共4年
明永乐(1403—1424)共22年
永乐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号三)自福建漳州大菜园南下入潮州,少年优游几经辗转而至泥沟,因爱此处湖山风水之美,遂决意落籍于此。公初择石母山之麓创居,以烧窑为业,后时往山下平洋勘访,继寻安居之所,冀以长远。
永乐二十年(1422),许氏三世顺德公随母米场王氏自潮阳溪头迁居泥沟为肇基祖。顺德公生于1415年,系溪头许氏子定公之长子。
明洪熙(1425共)1年
明宣德(1426—1435)共10年
宣德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婚订黄坑都西林章公之女婉和,不料章氏未婚仙逝,后继娶黄坑都溪南进上寨婉睦周氏为配。周氏妈号七,生于1410年,系溪南周三世,系进上寨创建人溪南二世麟祖周公之女。
明正统(1436—1449)共14年
正统年间,泥沟乡南仙埕山下之仙埕寨已建,为黄姓所创。民谚有云:未有潭墘郑,先有仙埕黄。
明景泰(1450—1457)共8年
明天顺(1457—1464)共8年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以打铁为业。民谚有云:未有涂沟寨,先有潭墘郑。德轩公之三兄德兴、四兄德茂二公入潮创居泥沟后岭,而后弃寨继迁惠来高埔(后为普宁辖)。
天顺年间,泥沟大寨初创,时有萧许黄洪杨等多姓杂居。因泥沟山后岭至仙埕一带素称风水薄而不如山前,故此后多有先创于山后的姓氏又移居山前大寨,姓氏之迁徙往来,不胜枚举。
天顺年间,大寨南门外地头大老爷宫真君庙始建,祀保生大帝真君爷、木坑圣王介公、指挥爷、五谷爷、注生娘等诸神。
天顺年间,许氏瑞彰公自福建迁来泥沟,创居寮顶寨,为许氏彰祖派肇基祖。
明成化(1465—1487)共23年
成化元年(1465)前后,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生基)于祖公山虎地始建。
成化十八年(1482),许氏六世宽素公出生,为靖渠公之长子。
明弘治(1488—1505)共18年
弘治五年(1492),许氏六世乐善公出生,为靖渠公之次子。
弘治六年(1493),贵屿杨氏于泥沟乌石山鲎地、凤髻山凤地筑先祖大墓二座。
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许氏四世清淮公墓砖坟于崎头山网地始建。
明正德(1506—1521)共16年
正德五年(1510),张氏传四五世而得泥沟大寨南门内祠堂地,遂建起祖厅公室,以奉先祖香火。后世称张氏宗祠于此始建。
正德五年(1510),萧姓自泥沟大寨外迁他乡。
正德五年(1510),许氏七世东田公出生,系宽素公长子。
正德十年(1515),许氏七世昆山公出生,系宽素公次子。
正德年间,泥沟大寨东门创有集市称砖埕,及后扩大至寨外东北侧。
正德末年,许氏始创泥沟下栅寨,称许栅。
明嘉靖(1522—1566)共45年
嘉靖五年(1526),许氏七世尼山公出生,系乐善公次子。
嘉靖八年(1529),郑氏三世见塘公出生,系云开公之子。郑谱记云开次弟云居移潮阳神沙磨、三弟丰振移惠来高埔。
嘉靖十年(1531),泥沟郑氏脱籍长乐以免差役而正式入籍潮阳。其时普宁未置。
嘉靖十三年(1534),许氏八世西林公出生,讳朝元,系昆山公长子。
嘉靖十五年(1536),许氏八世清林公出生,系昆山公次子。
嘉靖十八年(1539),张氏重修始祖翠峰公墓,肇启张灯结彩进兴灯仪式。
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氏八世桂林公出生,系东田公之子。
嘉靖三十四年(1545),许氏八世和林公出生,系昆山公三子。
嘉靖二十五年(1546),许氏八世茂林公出生,系尼山公长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潮阳县四乡十六都在册实籍18158户,99028人,泥沟丁口在其列。
嘉靖三十六年(1557),许氏九世鸣泉公出生,系西林公之子。
嘉靖四十二年(1563),潮阳析分洋乌、戎水、黄坑三都置普宁县,泥沟属戎水都八图。时在册有4565户,丁口24173。
嘉靖四十六年(1567),许氏九世鸣岗公出生,系茂林公长子。
嘉靖年间,张氏四世肇兴公迁居寮顶寨。
嘉靖年间,张氏大祖派之三世双义公子裔、四世念三公等携眷迁南下,先居惠来葵坑,后世相继移创海陆丰多村。
嘉靖末年,许氏南坑公从老东坑迁创泥沟崎头山寨,该寨历有刘姚黄张等多姓杂居。
明隆庆(1567—1572)共6年
隆庆五年(1571),郑氏五世达淮公出生,系见塘公次子。
隆庆年间,许氏彰祖派传五世而从寮顶寨移创莲潭新厝房(莲潭寨)。
明万历(1573—1620)共48年
万历元年(1573),南门外真君庙移建于北门内,后世称老宫,原址留名宫地。
万历元年(1573),孙氏顺居公从夏地浮山前迁来泥沟为肇基祖,居潭墘寨。
万历二年(1574),许氏九世鸣皋公出生,系西林公次子,1587年承桂林公嗣。
万历十年(1582),戎水都自普宁划回潮阳县,泥沟复归潮阳。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鸣虞公出生,系和林公长子。
万历十二年(1584),许氏九世锡圭公出生,系和林公次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九世鸣德公出生,系和林公三子。
万历十七年(1589),许氏十世调宇公出生,系鸣泉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郑氏五世养潜公出生,系达淮公长子。
万历二十年(1592),张氏七世柱础公出生,系毓章公三子。
万历二十一年(1593),许氏十世冲宇公出生,系鸣岗公次子。
万历二十二年(1594),郑氏五世养淳公出生,为达淮公次子,系张氏六世毓章公女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氏六世春松公壮年病故。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扬宇公出生,系春松公遗腹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氏七世玺粤公出生,系毓章公四子。
万历二十五年(1597),郑氏六世如玉公出生,系养淳公长子。
万历二十八年(1600),张国裕、许元、黄广于大寨北门内真君庙立乡规禁约碑。
万历三十九年(1611),许氏十世觉全公出生(一记1602生),系锡圭公长子。
万历四十年(1612),龙游举人钱梦松知澄海县,时题张氏宗祠匾额。
万历四十六年(1618),许氏十一世玉芝公出生,系冲宇公长子。
万历四十七年(1619),漳州张士良进士匾送悬泥沟大寨内石门楼埕,后宗祠建成而再移悬宗祠之内。张士良与钱梦松系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高宗谷榜同榜举人。
明泰昌(1620)共1年
明天启(1621—1627)共7年
天启元年(1621),泥沟张氏裕昆公葬大南山摩天石下。
天启元年(1621),郑氏六世如升公出生,系养淳公次子。
天启三年(1623),张氏八世嗣昌公出生,系玺粤公长子。
天启七年(1627),张氏八世石中公出生,系玺粤公次子。
天启七年(1627),郑氏六世如恒公出生,系养淳公三子。
明崇祯(1628—1644)共17年
崇祯初年,张氏八世衍赵公、衍珩(名玱玉)公出生,衍为族号辈字,泥沟张氏辈序于明中肇创后启用,于此是为始见。
崇祯九年(1636),许氏十一世君辅公出生,系守勤公之子。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一世君显公出生,系觉全公之长子。清初为生员。
崇祯十六年(1643),许氏十二氏开亮公出生,系君弼公之子。
崇祯末年,凤髻山下娘庵已移建于废置的后岭寨前,称后岭庵,原址留庵顶、庵路、庵路沟等地名。
清顺治(1644—1661)共18年
顺治元年(1644),张氏九世命之公出生,系文辉公长子。
顺治四年(1647),张氏湖祖派六世光升公、光宇公、光德公举家惨遭九军杀害,后以七世子铉公为继。相传九军贼入大寨下角窜扰后于石门楼埕见张士良进士匾而止杀离去。
顺治五年(1648),许氏十二世汝勋公出生,系玉芝公长子。
顺治五年(1648),张氏九世友声公出生,系文辉公次子。
顺治十四年(1657),许氏十二世俊候公出生,系玉芝公次子。
顺治十五年(1658),张氏九世袭荣公出生,系朝辉公长子。
清康熙(1662—1722)共61年
康熙初年,沟墘园寨已建成,为苏氏所创。普宁县志记为沟墘围。
康熙元年(1662),郑氏七世钦典公出生,系如升公次子,为大寨内石门楼埕张氏文也公之女婿。
康熙三年(1664),许氏十二世科学公出生,系奕和公之子。
康熙十二年(1673),许氏十三世颖夫公出生,系汝勋公长子。
康熙十四年(1675),张氏十世乾斋公出生,系友声公长子。
康熙十六年(1677),张氏十世永昌公出生,号清龙,系袭荣公长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氏八世俊尚公出生,系钦典公长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张氏十世望隆公出生,系友声公三子。
康熙二十六年(1687),许氏十三世秀川公出生,系科学公长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郑氏八世俊清公出生,系钦典公次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许氏十三世敷在公出生,系代耕公长子。
康熙四十三年(1704),许氏十三世惠文公出生,系科学公四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许氏十四世克愉公出生,系颖夫公三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二世国望公买乌石山仔头杨氏山地筑乌石大陂引水入泥沟,大寨南门前八狮陂始建。光绪普宁县志稿水利一节载,乌石大陂实名泥沟陂。
康熙四十八年(1709),许氏十世觉全公寿届百岁朝廷赐建东亭升平人瑞百岁坊。普宁县志记四十九年百岁建坊,后雍正五年祀潮邑忠义祠。
康熙五十五年(1716),郑氏九世荣万公出生,系俊清公长子。
康熙五十五年(1716),许氏十四世克潘公出生,系敷在公之长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许两姓于北门内老宫真君庙立轮流水班碑。
康熙年间,黄姓自泥沟大寨迁大宅另创。
康熙末年,仙埕寨已不知几度兴废,原迁居于此的诏安张姓移东山围另创,其国王庙后塌而神像随水流至大寨老宫前。
清雍正(1723—1735)共13年
雍正二年(1724),张氏十二世经纶公出生,系拱真祖派册名公之子。
雍正三年(1725),张氏迁陆丰之九世裔孙张灿封御前特等侍卫,归祖地泥沟为始祖翠峰公之祠立号报本堂。张氏宗祠报本堂至此正式落成,后世称老祠、初祖祠、始祖祠。
雍正五年(1727),郑氏九世辉星公出生,系俊清公三子,系张氏十世良臣公女婿。
雍正八年(1730),张氏十一世士严公出生,系良臣公长子。
雍正八年(1730),陈氏赞素公由棉湖狮山寨来泥沟定居为一世,系张氏十世乾斋公女婿。
雍正九年(1731),许氏十四世克长公出生,系敷在公次子。
雍正十年(1732),戎水都、贵山都西半部、洋乌都尾段划归普宁县,泥沟属戎水八图而自此归入普宁。时普宁全县在册丁口10073人(未具总人口数)。
雍正十二年(1734),许氏国望公主建许氏宗祠世德堂,内园寨形成,后因办锲金小学而称锲金。
雍正十二年(1734),张氏十一世仕韬公出生,系良臣公三子。
雍正年间,张氏已于泥沟大寨外肇建国王庙,称新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三王爷神位。
雍正末年,许氏于下栅寨外肇建国王庙,称莲潭宫,祀陇尾三山国王之二王爷神位并双忠圣王张巡许远金身。
清乾隆(1736—1795)共60年
乾隆二年(1737),许氏十五世邦爱公出生,系克潘公长子。
乾隆三年(1738),许兴让中式戊午科举人,知香山县。系泥沟许氏十四世,号克仁,其后为泥沟许氏撰立辈序诗。
乾隆五年(1740),大寨北门内老宫真君庙重建,额真君古庙。
乾隆五年(1740),张氏十二世金炳公出生,系作蟠公三子。
乾隆五年(1740),许氏十五世邦崇公出生,系克潘公次子。
乾隆九年(1744),张氏大祖派迁陆丰湖东乡裔孙十二世光春公出生。
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六载泥沟许君著、张望隆、张万长、张永昌、张腾桂、张作蟠、张作楫为监生。又载县赠泥沟许俊侯之妻赖氏媺著青编匾,旌表其德,赖氏系举人许兴让之祖母。又卷七载泥沟许君显孝行,并潮邑县令彭象升旌匾德光伦教、孝德可嘉。
乾隆十二年(1747),浙江黄岩总兵张灿为张氏始祖翠峰公墓立墓道碑于祖公山下洋间。
乾隆十七年(1752),许氏十五世邦廷公出生,系克长公长子。
乾隆十七年(1752),郑氏十世式昌公出生,系辉星公长子。
乾隆十八年(1753),郑氏十世式平公出生,系辉星公次子。
乾隆十九年(1754),泥沟大寨开新门,因门上塑吞口狮头而称狮头门。
乾隆二十二年(1757),郑氏十世式金公出生,系辉星公三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二祖祠明德堂全面落成,门额张氏房祖祠。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氏十一世士嘉公出生,系寮顶万照公(阿光)之三子,后为邑庠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氏高楼派九世袭荣公满百岁,朝廷赐建升平人瑞百岁坊,称泥沟西亭、张亭。时有惠来举人张致中撰二联,而由县儒学训导湛汝楷、县云落分司蒋用楷拜赠百岁公,后各镌刻于坊柱东西两面。
乾隆三十年(1765),张氏十二世光训公出生,名升平,系士广公五子,后世称七家公。
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氏十二世光墀公出生,系仕韬公次子。
乾隆三十四年(1769),许氏十六世广耀公出生,系邦崇公长子。
乾隆三十六年(1771),许氏十六世广财公出生,系邦爱公之子。
乾隆三十七年(1772),许氏十六世振玉公出生,系邦崇公次子。
乾隆三十九年(1774),许氏十六世振福公出生,系邦崇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十三世上卿公出生,系金炳公三子。
乾隆四十年(1775),张氏迁陆丰十世裔孙张必俊任澄协中军都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张经纶中式丁酉科第一名岁贡生为贡元,官乐昌教谕。系拱真祖派十二世,时称显爷。
乾隆四十二年(1777),许氏十六世广让公出生,系邦廷公长子。
乾隆四十三年(1778),郑氏十一世宏举公出生,系式昌公长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许氏十六世广辉公出生,系邦崇公四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郑氏十一世宏上公出生,系式昌公次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永昌为是年岁贡。系高楼祖派十世,雍正七年为监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卒,此间岁贡应是及后追赠,或系乾隆辛巳(1761)错记为乾隆辛丑而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张氏三祖祠已建成,额名敦睦宗祠。
乾隆五十六年(1791),郑氏十一世宏照公出生,系式昌公三子。
乾隆五十八年(1793),许氏十六世广永公出生,系邦廷公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