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设普安保,治州城,隶剑州。
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厢。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废城厢,普安保改为普安团,治县城,隶剑阁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普安团又改分为普安一区、普安二区,设城厢保,区设办事处。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普安设普安县苏维埃,废普安一、二区和普安保,县下设置区、乡、村三级苏维埃,设普安区、普安镇。 同年(1935年)秋,国民党剑阁县政府将普安一、二区合并改为第一区(治普安),区下设普安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 同年冬,设区署和城、凉、抄联保,辖城区、凉山、抄手等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区划调整缩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撤销第一区署,改设为第一指导区,同时废除普安联保,设普安镇。第一指导区辖普安镇、武连镇、西庙乡、木马乡2镇2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保甲扩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第一指导区辖普安镇、北庙乡、西庙乡、柳沟乡、武连乡、龙源乡、白龙乡、杨村乡、碑垭乡共1镇9乡,132保,1303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缩编保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月,剑阁县人民政府设城关区公署、城关镇。
1951年3月,剑阁县调整行政区划,城关区改称一区。
1953年1月,一区公署改称一区公所。
1955年2月,将西庙乡、甘水乡、凉山乡划入一区;12月,撤销一区公所。
1957年7月,恢复中共城关区委员会。
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9月改乡为人民公社。
1962年3月,增设柳垭、鹤鸣人民公社。
1963年9月,恢复城关区公所。
1981年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为龙泉区,城关镇更名为普安镇,城郊人民公社改称剑城人民公社。
1984年初恢复乡镇建制;6月,撤销剑城乡并入普安镇。
1985年1月,龙源乡改为龙源镇。
1989年,龙泉区幅员面积472.9平方公里,辖龙源镇和江石乡、鹤鸣乡、田家乡、闻溪乡、姚家乡、北庙乡、盐店乡、柳垭乡8乡,共78村,479组。
1992年,剑阁县行政区划调整,普安镇的城北村、剑北村、剑公村、闻溪村4个行政村及原三江、剑门、闻溪3个居民段划归城北镇,鹤鸣乡、凉山乡并入普安镇。
1995年,析出原凉山乡区域复置凉山乡。
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4号)批复同意剑阁县将原城北镇的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员会划归普安镇管辖。 剑南路(普安至阆中、南部方向,止于347国道马家伦)普安至白龙镇段。
原县道剑苍路(普安至苍溪)、剑青路(普安至青川)和剑南路白龙镇至马家伦段根据《四川省普通省道网布局规划(2014—2030年)》已升级为省道。 剑州古城 古代在普安镇筑成设治,始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刘宋时期的南安郡古城,所谓“城”,仅仅是一围城墙。唐代的普安郡城,已具城镇规模,并为军事重镇。南宋隆庆府知府费少南,于绍熙元年(1190年)大兴土木,整修府城。宋末,普安旧城被元军毁为废墟。
明代洪武初年至明末,170余年中,相继经过三次较大的修城工程,第三次重建城墙,设六洞城门,采用六料条石,一丁一顺,白灰座浆,层层错缝构筑。
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古城,不准继续拆毁城墙。1983年6月20日绳测,尚保留明代城墙467米,南门箭楼、小南门仍留如故。1983年4月5日,县人民政府发布49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剑州古城遗址保护范围为“以城内钟鼓楼、箭楼为中心,连接古城墙、丁字古街道、民居建筑和店铺等,这些都属古城的重点保护范围。”这个保护范围,即今东街百货公司起,穿过钟鼓楼,至南街、西街蚕丝公司止,长380米的古街道;钟鼓楼至南门又向左至烟街坐而言茶楼,长250米的古街道为古城保护区范围,面积0.43平方公里。 《中国***十大政纲》石刻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进驻普安镇,并建立了普安县等苏维埃政府。红军为了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号召劳苦大众踊跃参军参战,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兵自己的政权,刻写标语,宣传动员群众。4月中旬在普安镇顺城街明代城墙上錾刻《中国***十大政纲》石刻。
中国***十大政纲》石刻全长11.4米,宽1.7米,字大16厘米。錾刻纲文十条,标题、署款共173字,楷书阴刻,新式标点。从右至左,竖行排列,末尾署款“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
1935年4月底,红军撤离普安镇,出发长征后,普安镇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把这座红军《中国***十大政纲》石刻保存下来。1980年7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 文峰塔,又称剑州白塔,位于普安镇东鹤鸣山顶,乾隆35年(1770年)开工修建,历时八年,于乾隆42年(1777年)竣工。平面为八边形,塔身六层,高21.7米。塔内环壁设踏道,盘旋而上,可登临心室及第五层。古人以单数属阳,偶数属阴,建塔层数多取阳舍阴,故历来古塔多为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等,唯有文峰塔为八角六级密檐式砖古塔,与常例迥然不同。2008年,文峰塔在“5.12”特大地震中毁损,2010年经灾后重建修复。 鹤鸣山 普安镇城东鹤鸣山因传说古时有仙鹤栖鸣其上得名。鹤鸣山古迹众多,最有名的是“摩崖三绝”。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等平“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唐代文学家元结撰《大唐中兴颂》,颂文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原文始刻于湖南祁阳浯溪石崖,后毁于战火。南宋绍熙年间,隆庆府通判吴盱翻刻于此。历久经年,原刻字迹模糊,明万历年间(1582年),知州陈宗凯又依此碑镌深字迹,恢复宋刻原貌,它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整的《中兴颂》。元文、颜书、加之鬼斧神工造就的石崖,文奇、字雄、石壮,人称“摩崖三绝”。
鹤鸣山麓“重阳亭”为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刺史蒋侑监造,因落成于九月九日,故名重阳亭。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商隐为之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并序》。铭文为四字句韵味,楷书题写,完整保存至今,为可贵的唐碑原件。
鹤鸣山还有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四龛,其中两龛较为完整。该摩崖造像身著衲托,脚穿道履,手持法器,肌肤丰腴,刀工细致入微,形象庄严静穆,艺术感染亲切。
鹤鸣山古迹历经沧桑,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可贵实物例证。“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市辖利州、昭化、朝天3区和青川、旺苍、剑阁、苍溪4县,91个镇,139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2430个村民委员会,16559个村民小组。
广元市境内设有6个社区街道办事处,其中利州区3个、旺苍县3个,是由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时性行政单位,非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法定街道办事处,实行计划单列。
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实行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托管利州区的盘龙镇,另外托管利州区的下西坝街道、袁家坝街道和石龙街道3个社区街道办事处。利州区的下西坝社区街道、袁家坝社区街道、石龙社区街道分别位于河西街道、盘龙镇、宝轮镇行政区域内。
扩展资料: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原广元县改为广元市市中区;将原绵阳专区的青川、旺苍、剑阁3县划归广元市管辖;同年6月1日,广元市人民政府成立;同年9月,将原南充专区的苍溪县划归广元市管辖。
1989年5月11日,缩小市中区,设立元坝、朝天两个郊区(县级)。 2007年3月13日,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2013年4月1日,元坝区更名为昭化区。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