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80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1982年,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着手恢复两块牌匾,开始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1988年起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
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和“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2004年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4月29日两块匾额重新悬挂在鼓楼之上,再现40年前的风采。 1953年,西安市文化局在鼓楼整修后,成立了鼓楼陈列馆,在筹备过程中,产生了想收藏一些齐白石的字画以纪其盛的想法。当时西安市文化局文化科的工作人员马毅,其父认识周恩来总理,带着父亲写给周总理的信,承担了赴京联系齐白石为鼓楼陈列馆作画的任务。
周总理与齐白石沟通后,齐白石老人同意了这一想法。1954年,马毅和同事将画从北京取回,一并取回的除了10幅齐白石的画作、一副对联外,还有李可染与陈半丁的画。这些画作,都是齐白石90岁左右创作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