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目前三大镇是马坝、高沟和车桥,因为这三个镇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较好。施河镇,被称为是中国“教具之乡”1950年设张西乡,以革命烈士张西命名。2018年与淮安区溪河镇合并成新的施河镇。现为镇驻地施河教具城园区。位于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南,地处淮安、扬州、盐城三市交界处,交通十分便捷。
一条水泥路贯穿全村,人人都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被誉为“苏北的小江南”的条龙村地处楚州区施河镇西南端,连续几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近年来,条龙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了以教学具产业为旗舰,人造草坪、针织服饰、玩具等多舰齐发的局面,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工业经济产值从20世纪90年代零起点上升到现在的1亿多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90000元。
干部带头,发展生产
条龙人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当“一亩二分地不再是农民奔小康的通天桥”、农民群众已不满足地里一稻一麦收入时,村党员干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党员干部带头掌握实用科学技术,率先示范,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充分发挥村民的一技之长,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工商,带头成为专业户,促进农村牲畜养殖业、蔬菜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发展,从而带动村民发展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反复调研,村委决定采取借米下锅,盘活原有少量固定资产,以教学具产业为突破口。先从浙江等地购进部分产品进行初加工,再组织人员外出试营销,结果一炮打响,生意越做越红火,营销队伍越扩越大,钱越挣越多。村党支部针对这一情况,及时改变生产经营策略,进别人货加工虽能挣钱,但自己办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能挣更多的钱。在条龙村党支部的动员和帮助下,以王强众、管其昌为代表的能人大户先后办起了具有施河特色的教学具生产基地,特别是共创公司的人造草坪项目,现已发展成施河镇乃至楚州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条龙人因此而骄傲,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通过不断调研开发市场,扩大投入,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拉长产业链,盘大盘强教学具产业,打造板块经济,牢牢把握住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竞争力的新项目,增加企业的发展空间。王强众通过市场调研,办起了全国仅有的5家草坪厂,为条龙工业经济的发展点燃新的亮点。条龙的工业经济产值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零起点上升到现在的1亿多元;从过去的几家小作坊发展到投资超千万、百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从小打小闹的简单生产到发展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的教学具到发展成以教学具产业为旗舰,人造草坪、针织服饰、玩具、出口画布等多舰并发的局面。条龙工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条龙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纳了邻近乡镇大量富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条龙村附近有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淮安市博物馆、淮安府署等旅游景点,有淮安蒲菜、白马湖青虾、淮安茶馓、软兜长鱼、淮安大头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