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这里曾为名城古郡,春秋时属晋地,西汉时为房子县地,唐朝天宝元年更名为临城,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邢台市共有两处“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在临城:一是宋代普利寺塔,是宋徽宗指派当时国内著名的能工巧匠所筑,是国内至今仅有几处遗存且保留完好的砖结构古塔之一;二是唐代邢窑遗址,“类银类雪”的“邢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
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当时所产的邢瓷是中国最早的日用细瓷,与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声中外。
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城发现多处遗址,因此又称 “邢瓷故里”、“白瓷源头”。为发掘邢窑文化,县委、县政府斥巨资修建了中国首家邢窑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
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传说为临城澄底村人,现存有赵云故里石碑和古墓,《赵云故里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忠、义、仁、智、勇”精神激励着临城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
以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天台山。地形为5亿年以前造山运动形成的沉积岩,山顶峭壁远望像一座卧佛。主要景点有“天台卧佛”、“五谷仓”、“登天梯”、“龙首峡”以及慈云庵等八大寺庵遗址,是沉积岩学的天然博物馆、北方佛道名山。
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由宋徽宗亲自督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为砖质结构,高33米,共9层,每层四角旧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袭来,叮铛作响,有“普利晚钟”之称;塔外壁四周砖刻974个佛像,内壁砖刻40个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又名“万佛塔”。
这里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县史。境内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址,隋唐时期的邢瓷遗址和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为国保级单位。汉代这里是有名的丝绸之乡,唐宋时中国丝绸闻名世界,南以四川江津蜀锦为最,北以临城著名。
文化遗存
汉代房子已是有名的“丝绸之乡”,所产白绸作为贡品,时与蜀锦媲美;隋唐时期白瓷,以“类银类雪”闻名中外。临城县文化遗迹颇多。有仰韵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文化遗址、春秋时期晋临邑城遗址和汉代柏畅城遗址(位于今天的西竖镇西柏畅村和东柏畅村);隋唐时代的瓷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建于明代的护城古堤和息波亭,还有竹壁村民陈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筑的三叉两孔蛤蟆桥,至今保存完好。它们都凝聚了临城先民的智慧,铭记着临城历史的民展轨迹。
临城煤矿遗址
临城煤矿遗址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的祁村村北。总面积0.5平方公里。在遗址的中央,有一对井筒,直径6米,深200米,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浆砌而成,工程坚固。1882年,洋务派筹集资金139860元开办了石固煤矿、胶泥沟煤矿。1898年8月,中国与比利时首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1905年签订合同。主副井筒于1907年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直隶临城煤矿的建成仅晚于直隶开平、山东华德、辽宁抚顺三大煤矿,是清政府和外商建成的第四座大型煤矿。1927年矿井被水淹没,生产停顿。抗战爆发后,临城矿务局的官员弃矿南逃,煤矿地面物资全部葬入日军之手。日军在这里残杀人民,毁坏建筑,用火车运走所有设备。1943年,闻名中外的临城煤矿全部变成废墟。
赵云墓出土的赵云枪和赵云墓出土的龙胆枪是真的吗?
说起赵云是哪里人,很多人都会说是现在河北正定人,从网络上搜索赵云,或是正定,都已经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比如赵子龙,第一句介绍就是“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而紧邻107国道正定西大门处那个一大牌坊,其上就书写有“常山古郡,子龙故里”字样。更加令人信服的是正定县城内还有座赵云庙,庙内除了有高9.9米的赵云塑像外,还保存有1952年在正定南门里发现的“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和“饮马槽”(现存正定文保所)。赵云庙之始建年代不详,据清《正定府志》记载,乾隆帝经过正定时看到位于南关的赵云庙残破不堪,即拨款予以修缮,并勒石曰:赵云故里。 正定常山公园的子龙像 临城有关赵云故里的说法虽然是近几年才开始说起的,但是赵云赵子龙各种各样的传说在临城境内可是流传了1800多年,如“赵云是小白龙下界”,“赵云崆山收复地府马面为坐骑”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而且相传临城县澄底村还有赵云墓。2003年起,临城开始挖掘整理关于赵云的各种传说;2005年5月,从临城古鲁营村一口枯井中发现“赵云故里碑”。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临城赵云故里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于2009年7月份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地举证:正定搬出史料 临城拿出地图 关于赵云是正定人的说法,总部设在正定的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搬出了各种史料作为依据。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永辰提供的各种资料中,《三国志》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三国志辞典》记载:赵云,字子龙(?—229)三国时蜀大将,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记载:赵云(?—229)三国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1992年版《正定县志》‘古代人物篇’记载:赵云(?—229)字子龙,三国蜀将将领,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而且记者还注意到,在1992年版的《正定县志》中还记载有,1958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曾风趣地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面对正定拿出的种种历史材料,临城也有自己的说法。临城县文体局工会主席,主管文化的副局长牛志峰对记者讲到,“赵子龙是常山人,而常山的范围很大,临城旧时称房子县,也属常山郡境内”。在一张名为《三国魏常山下去地图》的地图中明确地画出了常山的辖制范围。而且记者也确实在《河北地名文化志·千年古县》找到“西汉置房子县,属恒山郡。三国魏属常山郡,且为郡治。”的记载。在谈到“真定”这个地名时,牛局长以《辞海》和《中国历史大字典》为依据,证明“真定”这个历史地名现在的位置应为“正定南”,而不是现在的正定县。临城古时属常山郡,且地理位置在正定以南,所以临城才是赵云真正的故乡。 两地态度:正定认准不动摇 临城互惠求分享 正定和临城两县都拿出了对各自有利的证据,证明自己才是赵云赵子龙的故乡,而对于彼此双方,两个县城的态度则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正定在得知《临城赵云传说》入选省非遗后,就多次向负责省非遗工作的河北省文化厅反映情况,讨要说法,而且在正定县报《正定风采》中数次刊登文章对赵云故里进行追根溯源。并认为临城将“赵云传说”申请省非遗,是假“传说”之名,行“故里”之实,是对赵云故里标识的曲线抢注。 现在临城在县北环路入市口竖起了“赵云故里河北临城”的宣传牌,将“赵云故里”写进县歌,开始筹建赵云文化园,并出版《关于赵云故里》一书。 对于正定如此强烈的反应,临城方面,牛志峰认为,赵云首先是中国人,而后是常山人,赵云的精神和文化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的。赵云做为“忠勇仁义”的武德表率,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寄托,不能被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赵云这个历史名人是属于整个河北人民的,应该共同分享,同惠共赢。“临城不反对正定对赵云的其他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城方面对赵云故里一事也是态度明确,但似乎更温和一些。 发展前景:正定赵云故居将开工 临城赵云公园正招商 3月16日上午,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第九次工作会议在正定金河大厦召开,研究会主要成员和正定县的一些老领导在一起经过反复探讨,依据手头的历史资料和证据,对赵云故居遗迹进行了认定。他们认为,赵云的故居遗址就在现在正定县南门里附近,与华塔隔街相望。作为子龙故里,正定现在已经将赵云故居的修建工作提上日程,目前正在请有关设计人员按照汉代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按照目前的规划,赵云故居的修建工作将于4月26日开工建设,赵云故居将建造成81米长、81米宽的正方形,面积正好为9.9亩,契合了赵云9月9日生日,活到81岁的说法。除了赵云故居,研究会还考虑在故居周围修建练武场、赵云庙和赵氏祠堂等其他文化建筑,丰富赵云故居的内涵。 在临城县文体局,记者看到了一份《打造赵云文化主题公园招商方案》的文案,按照文案中的设计,将会在3-5年内,在临城县澄底村西,以赵云墓为中心,建设包括赵云故居、赵云故里牌坊、碑亭、塑像、家庙、洗马(饮马)池等建筑,构成占地300亩的赵云文化主题公园,如果后期在修建陵园的话,其总面积将达到800余亩。 部门说法:“传说”不做依据,“故里”很难界定 就“赵云故里传说”入选省非遗一事,记者采访了我省负责审理入选非物质文化的相关部门。在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该中心负责人首先表明立场,称临城“赵云故里传说”是做为民间文学作品入选省非遗名录的,因此对其省非遗的身份认定仅仅是对临城地区流传的各种与赵云相关的传说的肯定。该负责人称,传说不是史实,因此并不能做为“赵云故里”的认证依据,临城以此做为其是赵云故里的依据,是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错误理解。 记者同时了解到,由于“故里”这个词的解释是故乡,家乡,目前对于“故里”到底是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还是非物质文化范畴还没有定论。因此如果正定的赵云庙确实是古代建筑的话,可以对赵云庙申请入选省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同的,如果能整理挖掘出真实可靠的历史物证,证明赵云庙或者赵云故居的存在,也可以向省文物部门进行申请,但目前要想对“赵云故里”进行申请还不行。 常胜将军赵云是我国历史名人,也是河北的一张文化名片,他忠勇仁义的武德典范为世人景仰,在国内外都有着重大影响。 “天下人虽乡愚妇孺,无不知古有赵子龙将军,亦无不知将军为常山正定人。”这一有关赵云故里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未受到质疑,但是随着2005年临城县出土赵云故里碑以及2009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云的籍贯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2010年初始,正定将建设赵云故居提上日程安排,并已经对故居遗址进行了认证,而临城也干脆撤掉了“传说”的幌子,戳起了“赵云故里 河北临城”的招牌,招商引资开始筹建赵云文化主题公园。于是,关于赵云赵子龙到底是哪里人的争论悄悄拉开了序幕。
赵云墓出土的赵云枪、龙胆枪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真的,这只是好事之人杜撰出来博人眼球的假消息。史学家认定的赵云墓在四川省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原墓经历多次战火早就荒废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墓是后人重新修建的。可以确定的是银屏山下的赵云墓从来没有被发掘过,因此不可能出土龙胆枪。
河北临城县澄底村西1.3公里处还有一座赵云墓,此墓于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来没有被发掘过,因此也不存在出土龙胆枪的可能。就算赵云的龙胆枪陪赵云殉葬了,那么经过1790年的岁月侵蚀,也早坏掉了;又或者赵云将枪传给了他儿子也说不定。
20世纪50年代初,大邑县的赵云祠墓被改建成为一所中学,80年代又成了一所职业高中。这在期间就有人动过挖赵云墓的主意,他们想挖开赵云墓**龙胆枪,不过群蛇下山,大雨填坑,最终人们还是没有挖成赵云墓。
当时的旁观者杨文辉说: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轮流掘墓,一共挖了三天,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刚挖出来的坑,被雨水带着泥土冲进去填平,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挖到,到第四天大家放弃的时候,雨居然就停了。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它们赶来阻止人们对赵云祠墓破坏。
大邑县文管所所长刘红彬说,赵云墓从来没有被挖掘过,今后也不会主动进行挖掘,这是我国的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古代墓葬只能是被动式挖掘。其实关于赵云墓的具体位置,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如果找到赵云墓的"神道碑",那么就可以缩小寻找赵云墓的范围。目前来看,赵云墓都没有找到,就更不要说从赵云墓中出土龙胆枪了。
赵云是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武功盖世又精忠报国,他的人品让世人敬仰,所有盗墓贼都没有去动过赵云墓。赵云长期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是刘备的得力干将兼守护者:长坂坡刘备丢妻弃子而逃,赵子龙七进七出曹操的百万大军将刘备长子阿斗救出来;刘备兵败夷陵,又是赵云第一赶去救驾。赵云死后,刘禅又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一生节俭,三国时代又流行薄葬、广建疑冢,因此后世的盗墓贼一方面敬仰赵云的为人,另一方面知道赵云的墓里也没有珍宝,故都没有去盗过赵云墓。
赵云是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武功盖世又精忠报国,他的人品让世人敬仰,所有盗墓贼都没有去动过赵云墓。赵云长期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是刘备的得力干将兼守护者:长坂坡刘备丢妻弃子而逃,赵子龙七进七出曹操的百万大军将刘备长子阿斗救出来;刘备兵败夷陵,又是赵云第一赶去救驾。赵云死后,刘禅又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一生节俭,三国时代又流行薄葬、广建疑冢,因此后世的盗墓贼一方面敬仰赵云的为人,另一方面知道赵云的墓里也没有珍宝,故都没有去盗过赵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