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典卷第178卷》
1、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县一百三
河东蒲八县河东桑泉猗氏安邑解虞乡宝鼎永乐
绛郡绛十一县正平曲沃翼城绛闻喜垣夏龙门稷山万泉太平
平阳晋九县临汾襄陵霍邑冀氏汾西洪洞神山赵城岳阳
高平泽六县晋城陵川沁水端氏高平阳城
上党潞十县上党长子潞城壶关铜鞮武乡屯留黎城涉襄垣
乐平仪四县辽山榆社和顺平城
阳城沁三县沁源和川绵上
(太)[大]宁隰六县隰川(太)[大]宁石楼永和温泉蒲
文城慈五县吉昌仵城文城吕香昌宁
西河汾五县隰城介休灵石孝义平遥
太原并十三县太原晋阳文水阳曲乐平清源太谷祁
揄次孟寿阳广阳交城
昌化石五县离石定胡平夷临泉方山
楼烦岚四县宜芳合河静乐岚谷
雁门代五县雁门五台繁畤崞唐林
定襄忻二县秀容定襄
安边蔚三县灵丘飞狐安边
马邑朔二县善阳马邑
云中云一县云中
2、
襄陵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後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浮山县志》
浮山县自唐虞至闾属冀州,即平阳府。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汉属襄陵。三国、晋属平阳郡。北魏改平阳郡为唐州,后又改称晋州,县属之。北齐、后周属擒昌县。后周置郭城县县属之,仍归晋州。随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未久即废,大业初改置临汾郡,后复称平阳郡,属冀州,本县归属平阳郡。唐武德二年(619)析襄陵置浮山县;三年改名神山县,属晋州。五代、宋均称神山县,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复名浮山县。兴定四年(1220)改名忠孝县。元大德九年(1350)复称浮山县,属晋宁路。明洪武辛未(1391)改晋宁路为平阳府,县隶之,全县划为3乡7坊8里。清仍属平阳府,全县划为4路8里4所432村。民国初属河东道,16年(1927)废道,属省。
尧都区县底村的一位作者
汉襄陵城西汉初置襄陵县于此,属河东郡,经200多年,至王莽新朝,改名为干昌县。汉末农民起义,经过战乱,到东汉初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这里废县留下干昌的名字,简称干城或乾城。
禽昌城后魏太武帝神颧年(428年),魏禽获夏主赫连昌于甘肃的安定(陉川),太武帝拓跋焘为了炫耀武功,威慑百姓,于是广筑禽昌城,又析平阳置禽昌郡于北屈(吉县)。后改郡为县,徙治于杨县(洪洞),经过约80年,析襄陵置禽昌县,徙治禽昌城(乔李),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又废襄陵入禽昌。周平齐(577年)因县治偏北,从禽昌城徙治于废襄陵故城(县底)。隋大业二年(600年)废禽昌恢复襄陵县旧名,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此城归禽昌约百余年,禽昌县治此城约三十年。卧虎山下一带地方直至金朝时仍属襄陵县。《金史·地理志》:襄陵县有浮山、汾水、嘱水。卧虎山为浮山西北一个山冈,上述襄陵县辖域有浮山,说明卧虎山周围一带仍属襄陵县辖域。可能到金元之际,金朝在将临汾河西区划为平水县时,将卧虎山一带地方划归临汾的。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按理应该写入有关县志之中。
《山西通志》卷十八
襄陵县有“巢溪”,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洗耳河,一名頴水,相传巢父洗耳处。有“丹朱泉”,在县西南十里景村,相传丹朱插剑得泉。有“娥英泉”,在县西南十里薛村里,东入汾。相传娥皇、女英游此。有“平水”,在县西北十五里平山下,一名晋水。并且还有一条河亦名“晋水”,在县城屏霍门外,源出姑射山,东流入于汾河。有“九箕山”,在县东十三里,东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盘踞三十里有奇,南北袤十里,东西广二十五里,状类箕,南向者九,故名。相传许由居此,下有“洗耳泉”、“弃瓢池”遗址。有“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圏头村,西望娄山,南连天石,上有娥皇、女英祠,故山以英名。尧让许由,而许由洗耳,这是尧理天下的鼎盛时期,也不是封丹朱之时;重要的是这里也无世传的与“丹”有联系的地名。
《平阳府志》
《禹贡》冀州地,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晋因之。永嘉三年,刘渊字元海僭号,建都于此。其后石赵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继有其地。后魏亦为平阳郡,兼置东雍州。太和中罢。孝昌中,改置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初改晋州,后又置总管府于此。东魏、北齐皆为重镇。后周亦曰晋州。隋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以阳与杨同音也,三年废郡,而州如故。炀帝改州为临汾郡。义宁二年,复曰平阳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晋州。天宝初,亦曰平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梁置定昌军节度开平三年,分护国节度置,兼领绛、沁二州,寻又改为建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曰建雄军。宋仍为晋州亦曰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金因之河东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为晋宁路。明初复曰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