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主产区所对应的地形区主要是:平原。
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黄河上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2月5日,河套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举行。
河套灌区的管理
灌区农作物灌溉,分夏灌、秋灌和秋后灌三个阶段,夏灌从5月上旬到6月底,秋灌从9月初到9月中旬。这两阶段的灌水都是作物生长期的灌溉。秋后灌是作物收割后的储水灌溉,每年从10月初开始至11月初结束。作物生长期内灌水2~4次,每次延续时间10~15天。
灌水最多的是甜菜、春小麦,需灌水3~4次。储水灌溉净定额平均120米/亩,作物生长期净灌溉定额230~285米/亩,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5。
以上内容参考:-河套灌区
玉溪河的治理开发
成都武侯区邮编是610041。
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数编码结构,前两位数字61表示四川省,第三位数字0表示邮区,第四位的0代表市或者县,最后两位的41代表具体投递区域,邮政编码主要用于标识收件人住址,以便邮件分拣、投递和登记,提高邮件的投递效率。
武侯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中心城区西南部,总面积75.36平方千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截至2022年末,武侯区常住人口121.98万人,城镇化率100%,辖11个街道,不含高新区托管街道。武侯区是成都老五区之一,所辖区域古为蜀国地域。
成都武侯区地理环境: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东与锦江区隔河相望,北与青羊区毗邻,西南与双流区接壤,东南与高新区相连。东西长约13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总面积76.36平方千米。武侯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政区地形呈蝶状,平均海拔高度570.50米。
武侯区以沙土为主,土地肥沃,属都江堰自流灌区。江安河、锦江、清水河流经武侯区时于东、西、北三面形成环围之状。境内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倒春寒,夏季较热,多大雨、暴雨,秋季气温下降快,多连绵阴雨。
以上内容参考-成都武侯区
四川省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修建于“文革”时期,属于“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工程,主干渠处于海拔800m以上山区,沿邛崃山脉环绕盘行,所经地段山势陡峻,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渠床多为坡堆积层,雅安砾石层,结构疏松,透水性强,自然灾害威胁严重。沿渠有隧洞16处(长12775米),渡槽18处(长1157米),暗渠57处(长3606米),输水建筑物约占渠道总长的33%。此外,还有分水、泄水、节制闸、桥涵、溢流堰等建筑物500多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衬砌技术差,运行中,渠道垮塌、渗漏、淤积等问题十分严重,工程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极大。全灌区实际建成干、支、斗渠98条(全长1148km),其中:主干渠 (全长51.5km),干渠、分干渠16条(全长380km),灌区内中、小型水库45座,库容约8000万m3,电力提灌站260座,基本形成了引、蓄、提结合,大、中、小配套的水利灌溉体系。
玉溪河灌区,是四川省大型灌区之一,玉溪河灌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青衣江之间的浅丘台。地跨成都、雅安两市,幅员面积1748km2,地势较高,多为丘陵、台地。灌区人口76万,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靠玉溪河引水工程进行灌溉。该工程设计灌面86.64万亩,设计引水流量34m3/s,灌溉成都市的邛崃、蒲江及雅安市的名山、芦山四(县)市,现有效灌面62万亩。玉溪河灌区管理处坚持“为灌区服务”的思想,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加强内部管理,加大投入进行工程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1978年引水工程投入运行来,正常情况下,年通水在350天,引水总量在6.2亿立方米以上,彻底结束了灌区历史上“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灌区水产养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社会效益明显。玉溪河引水工程已成为灌区人民生活的依靠,为四县(市)农业生产、城乡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