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
小题1:.A(2分)小题1:B(2分)小题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小题1: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 即可(2分) 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2.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 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 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 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
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5分)。
3.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4.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呼应,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中“五六年”这一数量词交代了因战乱和家人分别时间之长,与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 边”中的“衰”或“老”字呼应.(2)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理解本题要结合作者感情来把握.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答案:(1)“老”或“衰”.(2)诗人用简朴的语言细致描绘了自己月夜不寐反立,白昼倦极而眠的反常举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突出“恨别”这个题旨.参考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5. 写一个与战争相关的故事(一句话概括智勇双全威震诸侯 国事为重知错能改——爱国名将廉颇的故事所向披靡 卫国安民——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故事出击匈奴 威震漠北——西汉爱国名将霍去病的故事献身边陲的一代名将——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故事中流击楫 奔赴国难——志在统一的爱国名将祖逖历经三代 忠心不改——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故事忠勇爱国 力挽狂澜——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的故事出奇制胜 以少胜众——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李光弼杨门虎将 忠烈雁门——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的故事子承父志 再振雄风——抗辽大将杨延昭的故事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抗金义重泰山 富贵轻如鸿毛——宋代抗金英雄李纲的故事建炎第一功终属——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顺昌城的旗帜——抗金名将刘铕的故事精忠园的诉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丹心永存正气浩然——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力挽狂澜保卫北京——明朝爱国名将于谦的故事忠诚许国威震南疆——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故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维护民族团结的塞外女杰——忠顺夫人三娘子的故事杖策必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的故事时穷节见真男子——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事赤心报国 丹心永存——抗清英雄张煌言的故事 劈波斩浪 光照华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 维护祖国尊严 捍卫北疆主权——清初爱国名将萨布素的故事勇冠三军威震大漠——清代蒙古族爱国名将策凌的故事维护祖国统一的三朝武臣——清代爱国名将岳钟琪的故事。
6. 王忠嗣华州郑人王忠嗣,是华州郑县人。
父名海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开元二年,吐蕃侵犯陇右,下诏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唆、安思顺抵御。
薛讷派王海宾为先锋,到武阶与吐蕃兵交战,王海宾追击败军到达壕口,斩杀了吐蕃兵众。进攻长城堡,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王海宾战死,大军乘机进攻,斩杀贼军一万七千首级,缴获战马七万匹、牛羊四十万头。
玄宗怜惜他的忠诚,追赠左金吾大将军。王忠嗣九岁时原名训,授任尚辇奉御。
入宫拜见皇帝,伏地大哭,皇帝安慰他说:“这是霍去病的遗孤,等到年壮而拜为将。”改赐现名,收养在宫中。
肃宗为忠王时,皇帝叫他与王忠嗣交往。等到长大,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於用兵的谋略,皇上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皇帝很器重他,说:“将来你会成为良将。”
让他试守代州别驾,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忠王禀告皇帝说:“王忠嗣勇於战斗,恐怕损失了他。”
因此将他召回。信安王李禕在河东,萧嵩出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
皇帝因他年轻,心怀为父复仇的意愿,下诏不可以任为重将。萧嵩入朝,王忠嗣说:“跟随公已经三年,没有什麽回报天子。”
於是请求率精兵数百袭击敌虏。适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皇帝非常高兴。
多次迁任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
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士兵不能抵挡,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贼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官军从侧翼袭击虏人,虏军大败。
拜授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不久任河东节度使。二十九年,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兵北上讨伐奚怒皆,两军在桑乾河交战,官军三战三捷,在漠北炫耀武力,大设宴会而归。当时突厥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进军到碛口筹划谋取突厥。
乌苏米施可汗请求投降,王忠嗣考虑到他的势力还很强大,现在只是假意投降而已,於是在木剌、兰山一带驻营,以便探听他的虚实。乘机向朝廷献上乎戎十八策,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间施展离间计,进攻多罗斯城,渡过昆水,斩杀了鸟苏米施可汗,修筑大同、静边二城,调发清塞、横野军充实那裹,将受降、振武二军镇合并为一城,从此虏人不敢侵犯边塞。
转任河东节度使,进封县公。王忠嗣当初倚仗勇敢,到任将后,却能持重安定边界,不生事端,曾说:“和平之世为将,不过安抚众人而已。
我不想竭尽中原之力来求取功名。”因此训练士兵战马,随缺随补。
王忠嗣有张漆弓重一百五十斤,经常将它藏起来,表示没有什麽用途。军中士气旺盛,每天想着打仗,王忠嗣派间谍,窥视虏人的薄弱之处,时常出奇兵袭击敌人,所向无不获胜,所以士兵也乐意为他所用。
军队每次出发,王忠嗣召集所属部将将兵器交给他们,并叫他们授给士兵,即使是弓箭也在上面记上姓名,士兵出战返回,如果丢失弓箭,都按姓名治罪。因此部下人人自励,兵器充实。
从朔方到云中广袤数千里,依据险要修筑城堡,开拓土地很远。从张仁亶以后已四十多年,王忠嗣继续了他的功业。
不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暂代朔方、河东节度使,佩带四将印,拥有强兵重地,统辖万里,为近代所没有。朝廷又授他一子为五品官。
后来王忠嗣多次出战青海、积石,虏人遇见往往败逃。又前往墨离讨伐吐谷浑,灭了他们的国家。
於是上表坚决辞让朔方、河东二节度使,朝廷同意了。皇帝当时正谋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的计策,王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主力守卫此城,如果在坚固的城下驻兵,动用数万士兵,然后才可以夺取,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请整顿兵马,伺机而夺取。”
皇帝内心很不高兴。而李林甫尤其忌妒他的功劳,时时搜罗他的过失。
适逢董延光建议请求攻克石堡城,下诏命王忠嗣分兵接应,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对士兵没有悬赏,董延光很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来到军中劝说王忠嗣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董延光之心,虽名义上奉韶,但实际却想改变他的谋略。
然而大夫已将上万人的军队交给了他,却不设重赏,凭什麽提高士兵的勇气?况且大夫吝惜数万段赐物,为谗言留下缺口,如果不能取胜,将归罪於大夫,大夫将会首先受祸啊。”王忠嗣说:“我本来考虑的是得到一城不足以制服敌人,失掉了它也不会有害於国家。
我怎能忍心拿数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往后即使受到责罚,不过就是当一个金吾、羽林将军,返回宿卫京师;再不然的话,也不过贬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李光弼道歉说:“大夫是行古人遗事,我李光弼又有什麽可说的呢!”就急步退出。
董延光过期不能取胜,果然上诉朝廷说王忠嗣延误用兵。
7. 阅读下文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
(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 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
(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
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