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昌都市洛隆县
洛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5°20'-96°32',北纬30°15'-31°15'。东与八宿县隔河相望,南靠波密县,西邻边坝县,北接丁青、类乌齐县。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2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5千米。总面积8048.4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孜托镇,邮编:855400。行政区划代码:542132。区号:0895。拼音:Luolong Xian。行政区划
洛隆县政府网站xzluolong/。
基本概况
洛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端、怒江流域上段,地处北纬30度15分至31度15分,东经95度10分至96度40分。 海拔3640米,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境东邻八宿县,南同波密县接壤,西与边坝县毗邻,北靠丁青、类乌齐两县,东西最大距离12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5公里。
本县属半农半牧业县,幅员面积8184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面积88800亩,人均占有耕地2.4亩;草场面积400.9万亩,森林面积24797公顷。全县辖4镇7乡、76个行政村、289个自然村。洛隆县建有邮政局、电信局,开通了国内、国际程控电话、传真、电报、邮政、163拨号上网等各项业。洛隆县现有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一座、县属乡镇卫生所11所,共有44 张床位。主要设备有CT机、B超机、X光机等现代化医疗器具。在县中学设有一个藏医职业班(由昌都地区知名藏医授课,学生30余人)并研制一些民间藏药,主要为基层农牧民群众服务。现有初级中学1所,实验中心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8所,村级教学点66所。初中在校生1370人,小学在校生5432人;全县共有教职员工388人,正式教职工229人,临时工及民办教师159人。教学方式采用藏汉双语教学,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6%。
全县有县级广播电视发射台1座(能转播22套有线电视节目,其中洛隆自办节目1套、3套无线电视节目,能转播调频立体广播3套)各乡镇级广播电视发射台10座,全县76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覆盖面为100%,已初步形成覆盖面较宽的县、乡、村三级广播电视台(站)网络。洛隆县现有中国农业银行洛隆县支行、乡镇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主要为农牧民群众发展农牧经济存贷提供服务。邮政局开通了24小时电子汇兑业务。洛隆县城现有县政府招待所、农行招待所、民政招待所、粮食局招待所、养护段招待所等5所旅客住宿场所。各种中、小型饮食店20余家。休闲娱乐、文化影视场所现有扎西欢乐朗玛厅、温馨周末舞厅等共20余家。
自然地理
洛隆地处怒江中游流域,全境为高原山地,山高谷深,峰壑纵横,河流密布,地形复杂多样,南高北低,呈扇形向东南倾斜,山峰、河流、草原、森林相间并存。平均海拔3200米,相对高差2500米。
洛隆县境内主要山脉有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5488米。各个山峰长年积雪不化,银装素裹,连绵起伏。
洛隆地处怒江中游流域,河流密布。
怒江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经西藏从四川进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经过贡山、福贡、泸水县后至保山、德宏,流进缅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约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条绿地毯上的蓝飘带。进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进入深不可测的高山峡谷。从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洛隆县城位于本县中部地区,卓玛郎措河畔的孜托镇,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具有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降水分布不均匀,昼夜温差较大,冬夏温差较小,旱季雨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等特点。
洛隆县年平均气温5.1℃,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14.5℃。年日照数在2500小时以上,无霜期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39.7毫米,降雨期集中在6至8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55%。太阳辐射年总量为670.6焦耳/厘米2。水文:境内主要河流有怒江、惹曲、玛曲、卓玛朗措河、达曲等,总河长1142公里。怒江在境内长达100多公里。全县河流年径流总量27亿立方米。主要有干旱、大风、山洪、暴雨、冰雹、霜冻、雪灾等。其中干旱、霜冻、雪灾发生频率较高,平均三年一遇。
洛隆县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铜、铅、铁、锌、汞、砷锡、寒水石、大理石等。其中加玉桥大理石矿床,长10公里、厚1公里,矿体质地细腻、致密,以白色,深色块状为主,彩色占20%的白色矿体适用于建筑装饰和电工材料,可与四川宝兴县大理石媲美。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獐子、野牛、熊、鹿、豹、猴、岩羊、盘羊、狼、狐狸、猞狸、雪鸡等几十种,世界稀有珍禽——贝母鸡栖息于县境高寒地带。
经济概况
洛隆县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西藏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多种经济并重。“洛隆糌粑、酥油”倍受区内外欢迎。全县11个乡镇均属于半农半牧。现建有卓玛朗措流域、俄西坝、腊久乡四个农业综合开发区,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冬小麦、春青稞、冬青稞、豌豆、油菜、土豆、圆根等;畜牧产品主要是牦牛、绵羊、山羊、黄牛、马、骡、猪等。
2002年,粮食总产量4019.19万斤、牲畜存栏226815头(只、匹)肉类总产量3378.24吨、奶产品总量3794.79、皮张41598张、羊毛31.63吨;县乡两级财政收入196万元。现有粮油加工厂、砖瓦厂、养殖厂等企业。民族手工业主要从事金银铁器加工、民族服装制作等民族工艺品。
行政区划
洛隆县辖4个镇、7个乡,76个行政村。
孜托镇
总人口9240人。
硕督镇
总人口4115人。
达龙乡
总人口1390人。
新荣乡
总人口3227人。
白达乡
总人口687人。
马利乡
总人口3719人。
玉西乡
总人口1108人。
康沙乡
总人口4880人。
中亦乡
总人口2514人。
俄西乡
总人口5449人 。
腊久乡
总人口4815人。
历史沿革
洛隆,藏语意为“南谷”或“南川”。
现洛隆县辖境包括原洛隆宗、硕督(又称硕搬督)宗辖地。唐代时为吐蕃属地。元代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后期属昌都寺。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雍正皇帝将洛隆宗关送给达剌喇嘛作为布施地,直接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后因功德林活佛去内地朝见皇帝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将硕督宗的管辖权转授予功德林,宗本由功德林直接委派。洛隆宗仍由西藏地主政府管辖,宗本由地方政府每三年任命一次。1950年11月分别成立洛隆宗、硕督宗解放委员会,隶属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59年11月洛隆宗和硕督宗合并成立洛隆县,隶属昌都地区,县址由康沙迁到孜托镇。
2021年4月,洛隆县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56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洛隆县位列第53位。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洛隆县在列。
2016年2月,洛隆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人口密度大吗
全县辖4个镇、7个乡。
洛隆县行政区划
孜托镇、硕督镇、康沙镇、马利镇、玉西乡、新荣乡、达龙乡、腊久乡、俄西乡、中亦乡、白达乡,共66个村(居)委会,344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孜托镇。[
人口:约6万人
人口密度:2人/km2
石渠县位于四川最西北部。总面积24944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尼呷镇,邮编:627350。代码:513332。区号:0836。拼音:Shiqu Xian。
石渠县辖2个镇、20个乡:尼呷镇、洛须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德荣马乡、俄多马乡、长沙贡马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乡、新荣乡、宜牛乡、虾扎乡、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马乡、长沙干马乡、长须干马乡、温波乡、瓦须乡。
石渠,是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边远的县,越过石渠,就到达了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石渠,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以境内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60)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
民族风情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称多、达日、玛多接壤,距离康定696公里,距离成都1054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相当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部落中的牧民与外界很少往来,相对封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一些戒规和习俗。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石渠还拥有独特风俗,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
社会发展
石渠县是处于风雪高原地带,冬季非常寒冷,冬季不适于旅游。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6月至10月。成都至石渠没有直达的班车,只有先到康定然后从康定转车去石渠,需要三天两夜才能到达。
石渠县有农业银行,在县城范围内可以通手机,在街上不太容易找到长途电话,电信局可以打长途电话。可以上网。
石渠的宾馆和招待所一般都没有热水洗澡。住宿也可以选择住藏民的帐篷,这里的人都很好客。一天一人的吃住花费为20元。
石渠的物价比较高。一碗面5元。石渠县城里可以吃到川菜。但当地人是以藏餐为主。主食为牦牛肉。如果需要打听什么事情,可以问在那里开餐馆的汉族老板,他们一般是当地万事通,有什么问题问他们应该没有错。
在石渠住宿饮食都不贵,但水果蔬菜和日用品却相对贵些。石渠有相当多的特色物品可以购买。有各式各样漂亮的藏族服饰与工艺品,野生药材也非常丰富,雪莲花和人参果在这里可用很合理的价格买到。另外,石渠的草原上出产一种个头较小的白色蘑菇,非常美味,7-8月出蘑菇时可以吃到。
查加部落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在利山的周围,今天仍然有少数原始游牧部落存在,那是一些尚未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角落,那里的人们仍在沿袭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就像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由此回归历史,回到人类的"童年"。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过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素以部落相称,如今石渠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人们仍然喜欢称自己为"扎溪卡瓦",即"雅砻江源头的部落",就像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一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可见部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在扎溪卡草原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远以前的年代,一头神牦牛被冰雪禁锢在了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汉子爬上雪峰,从太阳引来了火种,终于使冰雪融化了,神牦牛苏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从它的鼻孔中喷涌而出,从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的河流,也才有了肥隆的牛羊和悠扬的牧歌太阳与火因此成为康巴藏族崇拜的图腾,扎溪卡也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太阳部落。
历史沿革
清末设石渠县。一名色许。系藏语,意为浅而多石的河流(指雅砻江)。
2000年,石渠县辖2个镇、20个乡:尼呷镇、洛须镇、虾扎乡、起坞乡、宜牛乡、新荣乡、蒙宜乡、温波乡、瓦须乡、长须干马乡、长须贡马乡、阿日扎乡、长沙干马乡、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德荣马乡、格孟乡、呷衣乡、长沙贡马乡、俄多马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34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尼呷镇 4476 洛须镇 2743 真达乡 2251 奔达乡 1308 正科乡 2979 麻呷乡 2092 德荣马乡 2408 俄多马乡 5662 长沙贡马乡 2874 呷衣乡 4402 格孟乡 2662 蒙宜乡 3033 新荣乡 2473 宜牛乡 2612 虾扎乡 2651 起坞乡 2799 阿日扎乡 2769 长须贡马乡 2598 长沙干马乡 2369 长须干马乡 2338 温波乡 3064 瓦须乡 2926
2004年,石渠县辖2个镇(尼呷、洛须)、20个乡(虾扎、起坞、宜牛、新荣、蒙宜、温波、瓦须、长须干马、长须贡马、阿日扎、格孟、呷衣、真达、奔达、正科、麻呷、德荣马、俄多马、长沙贡马、长沙干马)。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石渠县位列第483名。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石渠县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