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察布查尔变为荒无人烟的原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东北调遣锡伯军民共约3000余人西迁伊犁,进驻察布查尔屯垦戍边。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额鲁特例,不论旗分,以近200户为一牛录,锡伯昂吉共编为八旗八牛录.
镶黄旗(乌珠牛录)
正黄旗(寨牛录)
正白旗(依拉齐牛录)
正红旗(堆齐牛录)
镶白旗(孙扎齐牛录)
镶红旗(宁古齐牛录)
正蓝旗(纳达齐牛录)
镶蓝旗(扎库齐牛录)
锡伯八旗,后称锡伯营,隶属于伊犁将军府锡伯营领队大臣直辖。
旗是由牛录组成的。
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
努尔哈赤改制,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