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在古代,书院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跟完全官办的教育系统,比如国子监、太学等还是有些差别。
书院一般都是由有钱的富商资助或者由学者自行筹款来建立运行,名人大家在这里聚徒授业解惑,同时也通过互相交流、切磋来研究和提高学问。
中国的四大书院有河南商丘的 应天书院, 湖南长沙的 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 白鹿洞书院, 河南登封的 嵩阳书院 。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我是刚刚才参观过,别的书院还没有去过。嵩山书院因坐落在嵩山山脉向阳的南坡,所以才得了“嵩阳书院”的雅名。
最早,嵩阳书院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建的一座寺庙,叫做嵩阳寺;隋朝时期寺庙改为道观,更名为嵩阳观;唐朝时唐高宗李治游嵩山,曾将嵩阳观临时辟为行宫,名为“奉天宫”。
到了唐朝后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这也是它成为书院的开始。到了宋朝,宋仁宗为这座书院赐名,将太乙书院更名为嵩阳书院。
从北宋宋仁宗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开始,直至今日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嵩阳书院的名字再也没有更改过。
嵩阳书院从佛教寺庙到道家道观,再到儒家书院,儒释道三种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汇贯通又互相妥协制约,这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嵩阳书院的一种集中体现。
说起嵩阳书院,不得不说说宋朝的理学。嵩阳书院是宋朝理学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靠武力从后周小皇帝手里获得了国家政权,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宋朝基本上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都处于最巅峰状态。尤其是宋朝的理学,用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和伦理道德化的天理、天道,取代了天命还有人格神,对后世以及世界哲学思想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之久,典故“程门立雪”就发生在嵩阳书院,典故中的另一位主角杨时,也曾在此讲学多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他所著《资治通鉴》中的部分章节,也是在嵩阳书院里完成的。
宋朝时期,在嵩阳书院聚徒授业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等等,都是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家和名流。
现在的好多大学里,为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学生们在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互补,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和国家栋梁,正在积极探讨和实践中国古老的书院制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比如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都在学校书院制的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和非常显著的成效。
可见,当年四大书院的学术氛围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有多么重大。
嵩阳书院里最古老的建筑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损毁严重,尤其是明末的一场战火,基本让老建筑毁灭殆尽。现在留存的建筑基本都是清朝时候增建和补修的,所以大多是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
嵩阳书院里有几件特别值得一看的宝贝,但是都与书院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而是与之前的嵩阳寺、嵩阳观有些历史渊源。
一个是中原碑王“大唐碑”,我曾写过一篇文章:《 嵩阳书院的大唐碑和它背后的故事 》;还有两株距今4500年的古老将军柏;还有一座刻于1500多年前,与龙门石窟差不多时期和相似风格的伦统碑。
嵩阳书院所处的嵩阳景区,还有好多处值得细细品味和流连的古代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比如嵩岳寺和嵩岳寺塔,比如五岳中的中岳嵩山。
期待古老的嵩阳书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再放华彩。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56-87 年)已经存在,现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现存建筑多复建于明清,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 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 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环境幽美,为读书胜地。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除了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经考据后证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称为“南少林”。关于南少林所处地点,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种说法。另有1976年版**;特别是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位于河南省 登封县 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
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为清塔或时代不详者。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间的古塔241座和现代塔2座,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少林寺初祖庵位于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 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门前时,你会有置身世外、心旷神怡的感觉。这里三面临壑,背依五乳峰,建筑群虽不算大,却给人以深刻印象。除了这深藏群山之间的神奇环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宝刹更是令人留连忘返。
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在初祖庵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